儒學渡臺,從福建的文廟開始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4-12-25 09:25:04 | 來源: 福建日報 |
9月28日,時值孔子誕辰日,首屆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廟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數百名祭祀人員及嘉賓,共同以傳統釋奠禮的禮儀向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錶達敬意。這是海峽兩岸迄今規模最大的聯合祭孔儀式。(資料圖片)
300多年前福建先民渡海赴臺,在台南建起了全臺第一座文廟,此後儒家文化不斷衍播,如今島內已有24座孔廟,每年都舉辦以明朝儀軌為依歸的祭孔大典。今年孔子誕辰2565週年紀念日,來自台灣的近400位禮生、樂生跨海來到福州文廟,參加首屆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大典,他們演奏祭祀音樂,並首次帶來文八佾舞與武八佾舞等祭祀音樂,循古禮向中華文化的至聖先賢表達敬意。
“清朝統一台灣後,科舉制度、儒家思想等都從大陸傳到了台灣,對台灣文化發展起了關鍵作用。文廟是供奉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地方,當年台灣以及閩南一帶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都要到福州文廟趕考,此次將首屆海峽兩岸聯合祭孔大典放在福州文廟舉辦,既有歷史傳承的意味,也是在追溯閩臺的文化淵源。”台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智慧説。
而台灣孔廟的建築形制則與泉州府文廟一脈相承。據泉州師範學院教授吳幼雄介紹,台灣各地最早的孔廟大都由泉州的工匠主持修建。泉州文廟培養了眾多人才,他們東渡台灣,推動了台灣儒學的起步發展。台灣儒學得以發展之後,反過來又與泉州府文廟保持了密切聯繫。可以説,泉州府文廟是閩臺儒學文化傳承交流的重要見證地。
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府文廟原位於泉州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始建於唐開元末年,由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6年)移建於現址泉州中山路。
泉州府文廟建築規模宏大,它將宋代中原文化與閩南古建築藝術有機結合,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孔廟古建築群。主體建築大成殿乃祭孔大殿,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鬥拱層疊,梁枋縱橫,雕飾的飛禽走獸、花卉草木等栩栩如生。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承托,前有露臺,翼以扶欄,下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築有元代石橋,橋面鋪72塊長方形條石,代表孔子的72個得意門生;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玉振門。東畔明倫堂、崇聖祠為文廟現存主要附屬建築。西有泮宮及鄉賢名宦祠、狀元祠等四座。大成殿正廳中央供奉著孔子聖像,樑上懸挂清康熙帝御書“萬世師表”,東西兩側供奉四配、十二哲人及五十六賢人,陳列祭孔禮器、樂器和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明清以來,泉州府文廟英才輩出,他們東渡台灣後大力推動台灣儒學的發展。而若論兩地文廟的淵源,則與曾任泉州知府的蔣毓英大有干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蔣毓英調任台灣首任知府。在任5年內修建了兩座孔廟,這為泉臺兩地文廟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此後,台灣孔廟在建築形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文廟,其創建與維修時往往都聘請福建工匠主持,建築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廟創建時就請泉州名匠王益順按閩南式建築風格設計,木石材料大都運自大陸,其中包括泉州白石及青草石,雕刻十分精美。台南孔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時,不僅購買泉州石材,還延聘泉州名師精雕細琢再運到台灣組合安裝,並如泉州文廟一樣增設泮宮坊、府學署等,至此,台南孔廟迎來了全盛時期。
今天人們參觀泉州府文廟時,可以看到刻有“乾隆六十一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製”銘文的3件青銅豆,及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鑄,州同銜即選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冶”和“台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銘文的青銅編鐘2件。這些器物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台灣孔廟在泉州府文廟舉行祭孔典禮時帶來的賀禮。
福州市社科聯主席林山告訴記者,祭孔大典源於上古學生敬拜先生的禮儀,兩漢以後逐漸演變為專門祭祀孔子的儀式,它是中華民族傳承2000餘年的重要禮儀活動。兩岸同胞今年首次在福州文廟共同舉辦祭孔典禮,旨在促進心靈契合,讓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福州文廟、泉州府文廟與台灣孔廟之間獨特的文緣關係,彰顯了台灣民眾對大陸原鄉的文化認同。(記者 林娟)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