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稱臺式民主成發展阻力 內耗導致“台灣病”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2-18 10:00:14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農曆春節期間,台灣民眾再度因“內耗”而失望。臺“高院”、台北地院與台北地檢署為了開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張德正一案,五度召開羈押庭。針對一個刑事罪犯,卻耗費人力、物力與社會資源,只為了糾結到底張德正需不需要被羈押,簡直是台灣司法史上的一大鬧劇。
41歲的張德正,因對司法不滿而進行自殺式的恐怖攻擊行動,這放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一定是當場逮捕而且收押,甚至“就地正法”。但在台灣,不只給予就醫權利,法院居然認為其無逃亡及再犯的可能,可以交保候傳返家過年,司法的威信何存?
整個春節期間,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羈押案,就一直歹戲拖棚,北檢五度聲押,北院就五度駁回;北院每次裁定交保,檢方立即抗告,“高院”就發回更審,一直到第六次“高院”終於駁回檢方抗告才落幕。幾家機構耗用社會資源,張德正案淪為意氣之爭。
同樣淪為意氣之爭的,還有已躺在“立法院”8個月的兩岸服貿協議。除了民進黨的杯葛之外,連國民黨佔絕對多數席次的“立法院”,國民黨“立委”也以事前沒有充分溝通,“立法院”未受尊重為由,意氣用事地加入反對行列。
演變至今,即便已開了無數次公聽會,臺當局、民間不斷倡導,但服貿協議已淪為藍綠“內耗”的政治工具。按民進黨的盤算,服貿爭議越大,籌碼就更多,服貿爭議恐怕還將延燒下去。其實,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過半席次,理論上可以強行護送任何法案過關,只是,迄今沒有一個有擔當的政治人物,敢出面承擔輿論壓力,讓服貿過關。
曾幾何時,臺式的民主,已成建設發展的一大阻力,凡有爭議,不是理性地廣納善意,而是各執立場,各為私利,進而産生各種形式的“內耗”。2012年,台灣資深媒體人高希均曾説,逢“中”必反、逢“漲”必反、逢“改”必反,就是“台灣病”。如果大家能“進一步”理性獻策,“退一步”相互折衷,“讓一步”取得共識,“跨一步”全力推動,就有可能治好“台灣病”。
即便政治上,沒有一方願意“進、退、讓、跨”,但“進、退、讓、跨”卻早根深蒂固于平凡小老百姓心中,民眾、社會大致是井然有序、進退得宜的。小老百姓也因此感到“很悶”,為何勤奮善良的百姓,卻要承擔政府部門“內耗”的惡果。
“內戰沒有英雄,內耗無法發展。”台灣需要更有擔當的政治人物來處理“內耗”的問題,但遺憾的是,英雄迄今仍未出現。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