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中的中國元素:《生活大爆炸》諷刺學術造假

美國人對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刻板印象,比如俄羅斯人都是壯漢保鏢,南美國家小偷多,澳大利亞人鍾情花褲衩。當然對中國人也未能例外。

 

為了展現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文化多樣性,一部美劇總是要出現多種膚色、多國文化。那些出場的“外國人”也均有濃厚的地域特徵——即美國人對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形成的這些刻板印象。

 

由美劇來看,以下各國出場人物的特點大致是:亞洲國家多學霸,俄羅斯壯漢身手差;南美國家小偷多,澳大利亞偏愛花褲衩。

 

一般來説,在美劇中,當亞洲人出現時,尤其是來自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除了那種服務生、護士、保姆、偷渡客之類的小角色(曾在《絕望的主婦》《實習醫生格蕾》等劇中客串),戲份重一些的不是學霸型,就是那種呆頭呆腦的技術宅。讓我最歡樂的是這樣一個片段:一個亞裔很快心算出數學答案,在眾人驚異的注視下説:“怎樣?哥是中國人。”

 

美劇中,只要演到有人要去南美國家,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哥們兒要衰。這是因為好幾次演到美國人去南美國家,要麼錢包丟了,要麼被當地的地頭蛇整得身無分文。感覺那片大陸就跟龍潭虎穴似的,不明白編劇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認知。俄羅斯的壯漢常以腐敗士兵、大佬保鏢的形象出現,但身手似乎差一些,常常連輕量級的女選手都打不贏。

 

而凡是取景澳大利亞的,劇中的男士必然手拿啤酒身穿花褲衩,不係襯衫扣子在海灘上信步。

 

不過,這些刻板印象也並非一成不變。

 

近年來,亞洲面孔在美劇中出現得越來越多。《越獄》《英雄》《The 4400》《生活大爆炸》《迷失》《綠箭俠》《格林》《破産姐妹》等均有中國、日本、韓國與印度籍演員擔任重要角色。香港出道的越南混血演員李美琪(Maggie-Q)則在《尼基塔》中出演女主角尼基塔。最近大熱的《紙牌屋》第二季更是增加了不少的中國味兒,如劇中重現了外交部新聞發佈會現場,意外呈現出一種一本正經賣萌的別樣喜感。

 

出場人物的特徵也越來越多元化。美劇中亞洲國家的出場人物不再像過去那樣,都跟弱勢群體似的,出現了一些“狠角色”。例如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綠箭俠的中國師傅)、背景深厚的神秘大佬(《越獄》錫拉的中國買家)、韓國版“教父”(《迷失》Sun的父親)……

 

隨著美國對中國的了解,美劇中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具有現實諷刺意味又讓人哭笑不得的橋段。例如《神盾局特工》裏的女特工被抓到山西挖礦——你當挖礦不需要老鄉介紹嗎?《疑犯追蹤》裏Reese執行任務時被派到了“鬼城”鄂爾多斯,空無一人的樓盤外有鋼絲網隔離,上邊挂著一塊寫有“禁止入內,H5N1禽流感”的牌子——你當鄂爾多斯蓋的是養雞場嗎?《黑名單》裏秘密特工吳京有個隱藏真實身份的“先天”優勢:他是計劃外出生的,“對他的家庭來説根本不存在”——你當計生委是好糊弄的,如果可以隨便“不存在”,社會撫養費找誰收去?《生活大爆炸》裏Sheldon弄錯計量單位,由此得出的“偉大的發現”成了一個國際笑話,而中國的一個核物理研究所竟然“證實”了他的發現,這是明顯的學術造假。

 

套用一句網絡用語:這簡直是黑出翔了。按這個節奏,北京的霧霾很快就要出現在美劇中。

 

美劇偏愛中國元素,這個不難理解,但有一點我始終無法理解:找個國語老師很難嗎?美劇中人的普通話簡直爛透了,發音大多類似《生活大爆炸》裏霍華德那句“洗個痛快澡”(音:洗哥通快找)。即便是華裔演員,發音也很生硬,反正不靠字幕,我基本聽不明白。(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