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讓震災減到最小——兩岸業務部門及專家解讀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

新華社北京/台北2月27日電(記者趙博李寒芳吳濟海)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27日下午在台北簽署《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兩岸業務部門負責人及專家認為,這將有助於兩岸提高對地震災害的分析預警和防禦能力,合力讓地震損失減到最小。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所長周志懷説,海峽兩岸同屬地震災害多發地區,歷史上都曾飽受地震帶來的苦難。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2008年大陸發生汶川大地震,2010年大陸發生玉樹地震……一幕幕家破人亡的慘劇至今令人心悸,更是敲響了加快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警鐘。

 

“此次兩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相關業務部門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對於生活在地震帶上的兩岸民眾來説是天大的福音。”周志懷説。

 

根據協議,兩岸雙方將開展地震監測合作,就災害性地震進行溝通。開展地震監測技術合作,就地震監測的前瞻性發展、地震速報預警的技術開發、地震背景與前兆分析、預測研究和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等議題進行交流和合作。開展兩岸地震防災宣傳和科普教育合作。推動兩岸地震業務人員交流。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表示,協議簽署後,兩岸業務部門將儘快建立快速溝通機制,一方災害性地震發生後都會及時有效向對方通報情況,及時溝通、及時響應,最終目的是保護兩岸人民福祉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過去僅在海峽的一邊監測,是很難測準的。”台灣大學地質係教授陳文山説,深海的地震監測尤其需要更多監測點。目前福建和台灣已經建立跨海峽地震觀測網,由雙方各8個測震臺站、共16個臺組成,如能通過協議確定的合作機制,擴大地震觀測網的範圍,納入更多大陸監測點,預測精準度將有望顯著提高。

 

他指出,台灣地震監測儀器精良、網點密布,地震發生後20秒即可獲取速報;大陸在有關地殼形變、地下水等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理論成熟、技術領先。兩岸各有所長,加強地震資訊交流,開展共同科研,有助於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

 

“兩岸同胞素有守望相助的傳統,每當大災來臨總是攜手同心、合力抗災。此次簽署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可以説讓兩岸共同防禦應對災害的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從技術上實現了真正的守望相助。”周志懷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