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拔河背後的台灣藍綠算計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3-12 11:43:0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漫長的服貿公聽會終於結束,民進黨立即將戰線拉回“立法院”,企圖借逐條審議進行新一波杯葛;國民黨則揚言要阻止審查,全力奪回主導權。台灣《聯合報》12日社論指出:從去年5月至今,朝野對兩岸服貿協議皆做盡姿態,卻始終不和、不辯、不議,只是拖著;台灣的時鐘在“立法院”是靜止的、甚至倒退著走,那裏儼然對未來毫無興趣。
社論説,許多國家和地區在談判FTA(自由貿易協定)時,都會碰到棘手的議題,尤其是涉及弱勢部門的開放;這些,都需要經過一番漸進説服和彼此妥協的過程。但在台灣,服貿協議卻在“朝野協商”的框架下拖著不動,究其原委,除了一些産業對現狀改變的不安,主要因素是藍綠的政治算計大過台灣整體利益考量。事實上,如果聽聽其他國家和地區推動自貿談判的故事,也許大家對服貿協議的利弊得失會有不同的思考。
韓國是全球目前簽署最多FTA的國家,已有10個協定、對近50個締約國生效。目前,僅剩對中國大陸和日本,即可完成對整個亞太地區的自貿談判,而這項中日韓FTA也已進行至第4輪。韓國之所以如此快馬加鞭,無非是要搶得市場先機,利用其他國家整合不定的時間差,早一步卡位,取得自由貿易的優勢地位。也因此,韓國早在10年前即起步向各國談判FTA,且歷經政黨輪替,執政者的目標都未曾改變;這也是近10年韓國經濟脫胎換骨快速超越台灣的主因。
事實上,在力推FTA的10年,韓國不是沒有碰上民眾抗爭或政治阻力;這通常靠兩個方式克服:一是執政者的堅定意志,二是對受衝擊産業提供救濟。值得注意的是,從韓國與智利簽定第一個自貿協定至今剛好滿10年,韓國媒體最近回頭檢視此一協定實施10年的影響,除了韓國的汽車等工業産品在5、6年內在智利市場超越日本之外,另有出乎意料的發現:當初以為會大受衝擊的桃子及葡萄等果農,卻變得更茁壯,種植葡萄的農地甚至比當年擴增了兩倍;相對的,當年政府宣稱兩國農産貿易可以改善,但10年後逆差卻擴大了4倍。
韓國媒體對此下了一個結論:當年民間的悲觀或政府的樂觀,其實都誇大了。對照今天台灣反對者悲觀、執政者樂觀的態勢,韓國之鏡或許能幫我們看清一些真相。韓國記者採訪慶尚北道和忠清北道的果農時,農民説:“當初擔心農業被毀所以都參加了示威,但現在看,並沒有帶來任何損害。”這説明,本土農産確具有進口品難以替代的特質,但在談判當時,卻不容易分斷。有趣的是,雖證明“農業損害”並未發生,但韓國政府這些年來付給果農的“停業補助金”高達一千六百億韓元;這難道只是一場華麗的誤會?
再看加拿大去年底與歐盟簽署的自貿協議,這是雙方歷時4年多談判才完成的巨著;主要動力,是加拿大希望打開對歐出口的捷徑,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這項協議,受益的是加拿大的汽車工業和牛豬畜牧業,卻因為必須擴大進口歐洲乳品,而可能對加國內乳業造成嚴重衝擊。為此,歐盟主動要求加拿大邀請安大略省及魁北克省兩個主要奶業生産基地的地方首長參加談判協商,除了提前溝通,也透過開放參與來化解可能的困難。加拿大是聯邦制,這項協議要取得各省的一致同意,難度不下于台灣“立法院”藍綠對峙的折騰,但該國邀請受衝擊部門參與談判的作法,才是雙贏之計。
馬當局反對“立院”對服貿進行逐條審查,稱這違反國際慣例;事實上,美韓自貿協定曾多次遭美方要求修改,包括要求放寬對韓國電影的保護及開放美牛等,反覆協商達5年之久。相對而言,台灣反對陣營喜歡引韓美協定的例子,放言沒什麼談判是不能修改;問題是,服貿是明顯對台灣方有利的協議,台灣內部卻肆意杯葛,那麼,對於其他競爭利害更錯雜的對手,我們能有對等的態度跟人家談判嗎?再説,韓國已經先走了10年,台灣卻還在玩“你擋我,我絆你”的遊戲,時間是沒有成本的嗎?
馬當局如果堅持服貿不可逐條表決,那就請展現魄力,一鼓作氣使案子過關。綠營若覺得哪一條會要了台灣的命,也不妨明白公諸於世,並提出解決對策,不要在那裏作捍衛戰士狀,其實只是為自己的政治算計而下絆索。
新聞推薦
- 微視頻|合作共贏 惠及世界2024-11-05
- 數讀中國|跨境電商主體活躍 貿易新動能加速釋放2024-11-05
- 從“接訂單”到“造需求” 潮玩之都“玩”出新花樣2024-11-05
- 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辦2024-11-05
- 兩岸媒體人點讚“兩路”精神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