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發掘香港價值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粵港澳“前店後廠”合作模式的存在基礎正在消失;未來會有競爭、衝突的現象,該區域須轉向現代服務業內部分工以及香港服務業與珠三角現代製造業的銜接,尤應發掘香港平臺的價值。

 

陳廣漢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在中國內地改革和開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推動了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發展。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新一輪改革和開放的目標,“十二五”規劃首次將港澳地區納入國家整體發展策略考慮。國家希望香港在內地新一輪改革開放發揮更加重要作用,打造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總部基地,推進香港與內地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

 

但近年來,珠三角城市群正從製造業轉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金融、港口、貿易等方面與港澳尤其與香港之間形成了“你要發展,我也要發展”的競爭態勢。就此,陳廣漢認為,不必將競爭與合作對立起來。

 

陳廣漢説,香港以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自身定位,而這三個中心“也是在發展、升級的”。如航運中心,國際上細分為三代,從最簡單的運貨服務逐漸往高端走。“今後,依靠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航運服務可放在珠三角,對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求高的部分可放香港。”

 

他希望,粵港澳合作未來轉向金融、物流乃至醫療等同一産業內部分工。

 

陳廣漢去年曾就香港醫療業進入珠三角情況進行市場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即“市場自會作出分工”。調查發現,香港醫生來到廣州開業,主要面向生活在珠三角的日本、台灣人士以及部分內地高收入者;這部分客戶需要高端服務,也有意願購買具國際標準的保單,以取得更高額、全球化的醫療保障。

 

這位長期從事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以及港澳經濟研究的資深學者提出,眼光若是放長遠,應該看到香港在營商環境、法律服務領域裏所具有的開放、法治等體制優勢以及國際性商業網絡,為內地城市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所難以追趕。

 

但是,許多內地人士並未真正認識、發掘香港平臺在企業“走出去”、吸收創新科技等過程中的價值。陳廣漢説,當前各地興起申報自貿區的熱潮,但相關政策難與香港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優勢相比肩;此外,香港更有其與世界高度接軌的人才、信息網絡、法治等配套要素。

 

今年2月底參與全國港澳研究會所舉辦粵港澳合作調研,在廣州南沙參觀一家名為晶科電子的合資企業,陳廣漢等經濟學家就看到了一種很好的合作模式。

 

在粵港合作示範區內,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的創新科技與珠三角的製造人才結合,所形成的聯合攻關能力正在促進LED中國“芯”的“智造”。陳廣漢特別提醒,內地産業界應該注意到香港開放、資訊高度自由流動、校方自主權較大等高校體制在科技創新上形成的優勢。

 

因有“政府與市場關係”等多方面差異,兩地合作不可能不産生一些摩擦。陳廣漢向記者表示,香港當前遭遇的問題,就經濟本身而言,他並不悲觀。他認為,今日香港是政治和管制方面出了問題,讓經濟政策難以落實。

 

前期一次調研中,他已發現,當前內地香港商會會員大部分來自服務業,廣為分佈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有香港企管學員向他表示,確實越來越多會計師、律師等香港專業人士來到內地“搵食”(粵語,意思為“過生活”)。

 

早期“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合作模式存在基礎越來越薄弱,現在香港亟需在另一個更高的階段建立産業合作機制,陳廣漢説,要相信市場,尤其要真正認識、發掘香港平臺的價值,相信可在內地與香港之間形成在現代服務業乃至高科技産業內優勢互補的分工格局。(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