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媒體:本土情緒暴漲 台灣經濟必更糟

中新網3月24日電 港臺媒體分析指,台灣大學生進佔立法機構,反對服貿,民進黨包圍立法部門聲援,形成本土保護主義大合唱,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台灣利益,實質上是對服貿協議帶來的龐大商機和就業機會拒之門外。

 

《服貿協議》被妖魔化

 

台灣《旺報》24日文章稱,民進黨把《服貿協議》妖魔化,當然會加深學生的焦慮感,才會在3月18日晚間警力最薄弱的時候攻進立法部門內,而大學校長、名人的聲援,再加上議場內的物資源源不絕的供應,讓他們原本採取暴力手段攻佔立法部門的行為被“合理化”,這也是促成參與的學生最容易出現“英雄主義”的意識心理背景。

 

香港《大公報》24日刊文稱,對於像兩岸服務貿易這樣一個對台灣利益良好的協議,民進黨百般阻撓,到最後不惜綁架學生,圍攻立法部門,這一方面折射出民進黨的可悲可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台灣政治亂象叢生。

 

文章説,如果説學生年輕無知尚情有可原,那麼這些“懶得理解真相”的學生背後的操弄者就顯得齷齪甚至卑劣了。不久前還為競選民進黨主席鬧得你死我活的幾人,此刻在挑動學生反服貿問題上卻相互捆綁、空前“團結”,把佔領立法部門當成了競選舞臺。

 

本土情緒“暴漲”台灣經濟必更糟

 

加拿大《星島日報》23日社論稱,台灣大學生進佔立法部門,民進黨包圍立法部門聲援,形成本土保護主義大合唱,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台灣的利益,實質上是對服貿協議帶來的龐大商機和就業機會拒諸門外。

 

社論稱,大陸驕人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各地都千方百計加強貿易關係,台灣需要打破孤立,融入這股洪流,以促進兩岸貿易來帶動經濟。

 

社論指,對青年學生來説,台灣的大學學額足以讓所有適齡青年百分百就讀,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卻又不屑于做藍領工作。不少青年面對就業困境,積累了怨氣和不安,並將這股情緒轉移到大陸人可能到臺搶飯碗的“外來威脅”上,而立法部門審議《兩岸服貿協議》,成為了爆發此次運動的導火線。

 

社論指,民進黨充分掌握和鼓吹這種情緒,在臺當局草簽協議交由立法部門審批期間,已經作出大大小小的動作來拖延,還鬧出要“逐條審批”的要求。而兩岸經貿互利關係受阻,台灣重振經濟的動力勢必大減,再加上政治紛爭令投資環境不明朗,台灣經濟變得更糟糕,看來難以避免。

 

香港《星島日報》文章説,台灣高科技産業受到韓國的衝擊,而大量電子業生産又轉移至大陸,近年經濟跌入低谷,若不靠兩岸經貿進一步結合刺激,將是死路一條。

 

文章表示,台灣爆發今次風暴,有政治、經濟、社會種種原因,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青年學生激進思潮抬頭,感性將蓋過理性,一些有利於大局和台灣民眾的事,都被視為邪惡而一一打倒,當局卻又無力挽狂瀾,這亂局發展下去,對台灣而言將後患無窮。

 

學者:儘快結束 是當務之急

 

香港《文匯報》24日刊文稱,經過幾天“沉默”,馬英九23日親自對服貿協議釋疑,但仍然未能緩和學生情緒。兩岸問題學者指出,馬英九當務之急是儘快結束學生的行動,而未來服貿協議進入逐條審查的程式,民進黨必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挑刺”機會,國民黨必須做好“長期作戰”準備。

 

台灣淡江大學潘錫堂教授則認為,無論服貿前景如何,台灣都必須先回到合法狀態,即學生必須退出“立法院”,回到衝破“立院”圍墻前的狀態,再來討論服貿協議該如何審查,“只要合乎法律規定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必須恢複合法狀態,因為在非法狀態下的任何舉措都是非法的。”

 

台灣《聯合報》24日文章稱,“行政院長”江宜樺決定與學生代表直接對話。這場對話,雙方相隔數公尺,因立場差距過大,以群眾“恭送院長”聲音結束。當面對話的結果,最終與隔空喊話相差不多。

 

雖然江的動作是個經過策略精算的高招,但要借此打開僵局,文章認為至少還有三點政治溝通的工作要做:

 

第一,如果要堅守“院會逐條審查”底線,顯然並未回到爭議關鍵的“委員會審查”原點。在群眾已將調子調高為“退回服貿”情況下,執政黨必須向社會説明,非得堅持“院會逐條審查”的原因。

 

第二,是否應考慮以電視辯論會或其他形式,讓負責官員與質疑的教授學生面對面再深入討論一次。

 

第三,即使輿論傾向認為,王金平身為“立法院院長”,應該有所作為,仍不會改變許多民眾希望馬英九展現溝通態度的期待。相信馬英九除了説明“服貿協議對台灣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也應該會進一步對群眾佔領立法部門爭議作定調談話。他如能兼用理性與感性展現誠意,作出回應,相信會贏得更多台灣社會大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