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體人:民眾不了解服貿 馬英九應推動服貿通過

原標題:離不開服貿的,是馬還是台灣?

 

台灣學生發起的“佔領”行動愈演愈烈,變生肘腋下,讓馬英九在處理此事上益發棘手。

 

服貿協議該不該通過?該如何通過?或許各方意見不一,但仔細梳理各方意見不難發現,審查服貿協議的關鍵檢視標準不外乎這兩個:簽署協議對台灣有利嗎?簽署的時間優勢站在哪一方?

 

先從簽署服貿協議對台灣是否有利的標準來看,當全世界貿易趨勢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時,台灣還能自外於此趨勢下嗎?台灣早已不在“亞洲四小龍”之列,和新加坡、香港和韓國的差距愈來愈大。為了解決此一困境,兩岸先是簽訂ECFA,緊接著就是要洽簽服貿協議等重要後續協議。

 

從服貿開放項目來看,台灣共有64項開放承諾,其中37項是新增或擴大開放的項目,大陸則有80項開放承諾,這樣的結果很顯然是台灣得利。台灣一再強調要開放市場,但一碰到大陸,表現就完全走樣,如何讓人相信貿易自由化的誠意?

 

台灣網絡上有相關的“懶人包”,但這种太過簡略的內容,其實無助於對服貿協議的解決。比如傳言中,服貿過了之後,大陸可以來臺投資計程車,所以會從原來“滿地小黃”變成“滿地小紅”;又硬指協議會使台灣350萬服務業勞工失業,全然漠視服貿協議根本沒有開放勞工。

 

服貿協議一般民眾並不了解,反而像“中國消滅台灣”這類廉價的政治口水更容易影響大眾。最新民調顯示,仍有高達69%的民眾不清楚服貿協議內容。在學生的“佔領”行動後,處理服貿協議將變得更為複雜。如果服貿協議不能順利通過,ECFA就只剩架構卻無骨肉,這對台灣經濟發展和兩岸經貿交流絕對是難以彌補的傷害。

 

正因如此,馬“政府”更應拿出最大耐心和誠意,化解此次危機。未來如果真的要逐條審查,民進黨多方阻撓,甚至任意刪修,將不令人意外,其結果勢必讓服貿協議回到重啟談判的原點,急於借此突破經貿困境的馬“政府”,無疑將再度遭受“施政無能”的罵名。(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台灣資深媒體人陶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