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民冷靜看待滬港通

滬港通真的來了!

 

一時間,“最重大的變革”“近年來最大突破”“里程碑的意義”等宏大字眼幾乎佔據了所有香港報紙的頭版。各種分析、議論,從對香港、對內地資本市場的影響,到對人民幣國際化、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再到該立馬買進哪些股、拋售哪些股,充斥報紙版面。但無論輿論還是市場,都不像2007年傳説要開通港股直通車那樣亢奮了,狂歡也只是“一剎那的風情”。

 

市場人士認為,股民對“滬港通”政策的反應,明顯與2007年的“港股直通車”不同,情緒較冷靜。這冷靜一方面來源於2007年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盲目樂觀吃了大虧,另一方面,投資者深知港滬股市直通車並非短線泡沫遊戲,若過度推高港股,形成嚴重泡沫,內地投資者未必會進來接棒,只有細水長流,才能長遠有利兩地股市。這都反映出市場心態較過去成熟。

 

步伐穩健,與國際同步接軌,是此次滬港通討論中比較鮮明的主調。所謂“步伐穩健”就是要先求穩再求快。首批互聯互通總額度僅5500億元人民幣,港股佔2500億元,滬股佔3000億元,乍一看似乎有限,但細算每天的交易額度已超百億元人民幣,已達內地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一至兩成,數額不低。且互聯互通開始肯定會暴露出不少問題,需要磨合,步子一開始邁得太大,反而可能貪快得慢,欲速不達。只要第一步開局走穩,55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自可快速增加。

 

所謂“與國際同步接軌”是指兩地股市規則及監管。兩地監管機構在未來半年的準備期,主要工作是促兩地市場運作及監管要求趨向一致。如內地採用T +1交易有別香港的T +0、內地仍有漲跌停機制等。兩地要拉近運作與監管差距,應採用更接近國際的標準,切忌倒退。不少評論指出,中央亦希望通過香港將更多國際投資者引入內地,既為A股市場注入活水,更重要的是利用香港引入國際資金的同時,將國際對公司管治、監管水準等更高要求一併引進,以倒逼內地股改、企業改革,讓內地股市由現時炒消息、炒短線主導,變成更重視價值投資,提升透明度與效率,促內地股市健康發展。

 

下一步重在落實。有評論指出,滬港通的細節安排,是整項政策成敗關鍵所在。兩地在交易細節上的制度差異,或引起兩地在一些監管安排上的分歧、出現市場利益衝突和風險分配問題,需要滬港金融監管機構制訂一個有效合作和風險防範與分擔機制,以維繫市場運行秩序,給投資者以信心。

 

此次港滬股市雙向直通車,更帶出內地和香港經濟互動兩個積極信息。其一,港滬競爭非零和遊戲。有評論稱,“港滬互聯互通,香港金融發展得益,上海力爭建股市國際板多年無功,卻借香港打開國際門戶,足見港滬若加強合作,可創雙贏。”

 

其二,關於香港獨特優勢和在國家中的定位亦應深思。有評論提出,“港人在關注這趟港滬股市雙向直通車,將為港股交投,以至相關受惠股份帶來多少升幅外,更應思考如何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尤其國際化,以在內地改革中搶佔先機,不斷推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再上臺階。”

 

香港的獨特優勢是難以代替的。用評論的話説,“香港匯聚國際資金,國際化經驗與監管水準仍領先內地,中央對香港的信任度亦高於其他海外市場,中央要推資金對外開放,要推股改,還須借助香港,只要香港能做好國際化,中央便會不斷以香港作改革試驗田,實現互惠互利。”(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