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要熱衷來華當網友 有人成了“微博控”

 

“我在北京看到了美麗的春天,這是鮮花盛開的季節。”4月10日,來訪的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回到以色列之後,我將繼續我的新浪微博,跟親愛的中國網友們交流。”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微博等新形式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外國政要選擇通過網絡跟中國普通人交流。在公共外交專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于君看來,這些外國政要熟練地掌握了新媒體時代的溝通技巧,而出訪時“觸網”,也成為了一種賺取對方民眾好感的新潮流。

 

通過微博到中國“下基層”

 

佩雷斯的微博是在訪華前開通的。在中國期間,他每天都更新微博,而且大都很及時,其中一條用手機拍照並上傳的“我向習主席介紹我方人員”,短短一週內轉發近5萬條。

 

也許是如網民所説“沒玩夠”,佩雷斯在離開中國前,特地做客新浪微博,進行了40多分鐘的在線訪談。他回答的問題五花八門,從人生哲學到年輕人的教育,還承諾“一定會改變”申請以色列簽證時手續多的現狀。

 

“就跟我們領導人出國時也會選幾個點下基層一樣,他們是通過網絡來下基層”。于君告訴記者,中國龐大的微博用戶量,使得微博成為了這些政要的潮流選擇。

 

事實上,目前開設微博的外國政要已有數百人,其中不少人的粉絲量很大。截至4月1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有83萬多粉絲,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有著395萬多粉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則有著422萬多粉絲,堪稱“大V”。

 

多手段賺取民眾好感

 

除了微博,許多來訪政要還會選擇網站在線訪談的形式,與網友進行互動。在於君看來,無論用何種方式,目的都是希望能讓中國民眾對其國家有好感,進而支持該國。從實際情況來看,海外政要微博除了跟民眾溝通,還經常為其競選拉票。

 

僅過去一年內,就有包括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等多國政要,在幾個大的新聞網站,或通過網絡直播訪談,或與網友在線交流,拉近與中國網民的距離。

 

而在微博上,可以選擇的形式更為豐富,秀中文、賣萌、“掐架”等方式,引來了不少人圍觀。

 

精通中文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總是對他的近60萬粉絲自稱“老陸”,除了時不時地更新生活狀態之外,他還不無得意地表示,“中國的朋友們經常聽我説普通話,但其實我也會説英文”。他在微博中用過“有關部門”的説法後,還一度變成了微博熱門話題。

 

而在2012年,倫敦市長鮑裏斯·約翰遜開通新浪微博幾天后,其他幾名市長候選人竟然聞風而至,跟他在微博上火熱地辯論了起來,對於當地華裔選民的爭取,被認為是這場“掐架”的主因。

 

有人變成了“微博控”

 

儘管許多賬號都是在訪華前才開設的,但不少外國政要在開設微博後,就一直更新了下去,甚至有人變成了“微博控”——頻繁發微博的人。

 

截至4月15日,聯合國副秘書長海倫·克拉克已經發佈了5468條微博,范龍佩已經發佈1417條微博,而拉加德、陸克文、馬杜羅等人,每個人都已發佈了數百條。卡梅倫儘管才發佈了22條,但他在結束訪華後仍在更新,4月3日發佈的一條,更是獲得了2萬多條轉發。

 

從開設微博的政要來看,來自於歐美、澳大利亞等多國,以及聯合國、歐盟等大的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