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報析台灣經濟艱難轉型:臺沒有保守退縮本錢

中新網4月23日電 台灣《聯合報》23日刊文稱,過去1個月,服貿協議在台灣引發的爭議與抗爭,凸顯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服貿爭議只是冰山一角,未來還有貨貿協議,還有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按目前“立法院”生態,都不易過關,時間會拖得很長。全球經濟正快速轉變,台灣沒保守退縮的本錢。

 

文章摘編如下:

 

面對市場開放,各地內部都有反對聲浪,可是貿易自由化的腳步從未受到影響,反而範圍越擴越大,項目越來越多。各地為了維持經濟成長,市場被迫加速開放、連結。我們看到後冷戰時期這些年,中國、東歐以及越南都投入區域整合行列。尤其中國加入世貿後,經濟飛快成長,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體。

 

台灣是一海島,欠缺天然資源,島內市場不夠大,經濟能夠成功就靠貿易。所以,全球與區域貿易發展趨勢,深深影響台灣經濟安全。

 

過去40年,全球貿易重心逐漸移向亞洲。1970年時,美國與西歐貿易總額佔全球貿易的60%,2012年降至45%以下。同段期間,東亞貿易總額從佔全球不到10%,提升至25.8%。全球貿易市場的變化非常清楚,也更能理解美國為何積極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東盟與大陸為何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大家都想透過參與經濟整合,制定經貿遊戲規則,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台灣在美國、大陸、日本的外銷市場沒有一處安穩,處處遭遇挑戰。我們如果拖延市場開放進程,只會便宜競爭對手,造成更多訂單及工作機會的流失,所以台灣必須勇敢地面對新的挑戰,除了提升自身産業競爭力,也要站穩既有的市場,並努力開拓新的市場。

 

未來幾年,台灣若能成功鋪建自由貿易的網絡,至少台灣人對外做生意不會輸在起跑點,可以避免島內産業再次外移,也避免造成更多失業。同時台灣藉此可以發揮優勢,吸引國際投資,成為連結多個市場的重要基地。

 

全球經濟正快速轉變,台灣沒保守退縮的本錢。市場開放是雙向的,與取之間也是痛苦的,惟從以往歷次開放經驗顯示,台灣絕對有能力一搏,延誤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傷害,讓台灣處不利的競爭地位。

 

如今大陸正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而且也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市場。我們可用更嚴謹的法規監督當局對大陸的談判,但亦須兼顧時效,立法進度若如蝸步,拖個一、二年,台灣在大陸的市場將遭蠶食,且對外商而言,欠缺服貿與貨貿協議,台灣將無法成為進出大陸市場最好的平臺,外國企業把亞太營運總部遷到台灣的意願必然大幅降低。

 

台灣是小型經濟體,在變動的國際經濟情勢下,須很靈活、很快速地因應外在的挑戰。臺當局在關鍵議題妥協合作的程度,其實就決定了台灣因應外在挑戰的能力。

 

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訪台時表示,“台灣政黨惡鬥,幾乎毀滅整個社會競爭力”。他呼籲台灣的政黨“應放下歧見,台灣才有未來”。這些話非常中肯,未來幾年,台灣經濟轉型之路極為辛苦,臺當局能否捐棄成見,連手推動必要的經濟改革,特別是如何輔導弱勢産業走出困境,將是台灣經濟成敗的關鍵。(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