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童子尿 兩地當更多反省

據香港文匯報網站報道,“在任何城市都會發生的小摩擦,當事人因為被貼上了內地人和香港人的標簽,讓很多人喪失了就事論事的能力,是讓人痛心的事情,”這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今天在專欄文章中就“一泡童子尿”的言論接受公眾批評意見時的感慨。

 

“邵兩點”引導兩地理性探討

 

而更為深刻的反省已經在兩地知識界與民間展開,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在今年“兩會”的兩點看法,在過去一週中正成為主流共識。邵琪偉向香港文匯報談到要“引導內地居民文明遊香港;而香港要完善配套,從規劃上長遠解決接待遊客的能力”,他説,隨著旅遊人次增多,遇到一些問題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應通過磋商機制來處理。內地從政府層面會引導、教育民眾要文明旅遊,香港方面也要總結問題和經驗。

 

2003年“非典”以後,內地赴港遊人數激增。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是中央政府在2003年“非典”後,為促進香港經濟復蘇採取的重要措施,內地居民去香港旅遊是好事情,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解決就業方面等帶來積極意義。而“邵兩點”則是對過往十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未來如何改善提出前瞻性的指引與思考。

 

一泡童子尿釀極端情緒湍流

 

在過往一週裏,一泡童子尿突然釀成種種極端情緒湍流,更令擾攘其間的媒體大V都喪失了反省精神,其間的樞機與引爆點值得探究。不可否認的,這些極端情緒湍流正是對“邵兩點”的悖離,而隨著兩地媒體的深入報道,包括閭丘在內的網絡大V們的思考沉澱,事實在厘清,理性在回歸,而兩地政府與民眾、微博中的的反省聲音在不斷增強。

 

從厘清事實真相來看,事情不清即發表過火評論是這次小事件引爆的原點。新華社昨日採訪香港警務處還原了4月15日發生在旺角街頭內地幼童小便事件真相。與之前包括閭丘等媒體人傳播版本有所不同的是,警方強調,第一,網上傳説的這名2歲幼童其實是個男孩;第二,當事人之一打路人耳光的情節並不存在。其他細節問題,尚未出現顛覆性逆轉。

 

警方、媒體不確切説法獲澄清

 

隨著今天媒體的進一步跟進,事件更為清晰,原來不是路人“隨手拍”,而是香港某週刊記者街頭的職業行為。而警方所言,父母搶奪智慧手機記憶卡亦不確切,原來的確是父母看到記者用相機拍照而發生擾攘。

 

從理性回歸來看,內地在線線下的民眾通過此事也認識到,香港法律與內地在理解與執行方面有著顯著的不同。“男童父親因搶奪別人相機涉嫌盜竊、母親因用嬰兒車撞人涉嫌襲擊被警方帶走。調查後,父親無條件獲釋,其妻子則獲保釋,但5月中需要再來港到警署報到。”對於香港警方針對此事的執法處置行為,民眾有一個從驚訝到認知、認同的過程。

 

上綱上線人身攻擊須警惕

 

但直到今天,內地民眾與微博上仍未止息的聲音仍然聚焦在部分媒體與一小部分香港人“上綱上線”的做法上。甚至在微博上出現超出爭辯範疇的非理性人身攻擊。所幸的是,隨著媒體與微博上的廣泛報道與討論,人們發見“上綱上線”的做法是一個社會中極少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兩地文明、習慣異同的確是一個問題,正如閭丘露薇在今天的文章中所言“我一向不贊成偷拍放在網絡上討論或者嘲笑,在2010年,我就寫過一篇文章,當時因為有兒童在香港商場拉屎,引發熱議。我當時就提出,對於這樣的行為,應該提醒,包括給予幫助,如果對方不聽,就報警,畢竟這是違法行為,在網絡上的發泄,改變不了這種行為,因為對方可能不了解相關法律,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或者不知道廁所在哪。”

 

“不知道廁所在哪”引發換位思考

 

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所鼓勵包括政協委員在內的諫言者所言,“小問題不小,要研究小問題。”——“不知道廁所在哪”,這是兩地間最難得換位思考與行動的開始,而不是以小事引爆的極端情緒始,衝突升級終。

 

身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瑋已經在聯動多個部門,協同政府與社會上下來推動“引導、教育內地居民文明遊港”,而香港方面正如邵琪瑋所言:“香港要完善配套,從規劃上長遠解決接待遊客的能力”。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香港政府與社會在“一泡童子尿”之前與之後都沒有停止反省與行動。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副主席彭長緯有言,不文明的內地遊客只是一小部分,並不代表所有內地人,正如拿手機去拍小孩私處的也只是個別香港人,不能代表700萬香港市民,雙方及媒體要以平常心看待這些事,避免小題大做,導致矛盾更加激化。

 

香港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署任校長袁國明則表示,特區政府應反思在制度建設上的缺失。例如,增加公廁的數量,尤其是遊客常去的地區,並做好相關的指示與指引。

 

從一樁小事引爆極端情緒湍流,到兩地政府與社會、媒體三方不斷深入的事實發現、理性思考、反省到建設性的坐言起行,這正是香港街頭一泡童子尿的真正價值所在。(文匯報 凱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