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瓦罐湯欲申報省級非遺 千年技藝漸被簡化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4-04-29 20:14:32 | 來源: 中國日報網站 |
中國日報網江西訊 一碗拌粉,一碗瓦罐湯,是南昌人早餐桌上最常見的美食。4月20日,記者獲悉,即將列入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南昌民間瓦罐湯,正積極準備申報省級非遺名錄。
千年傳統技藝漸被簡化
民間瓦罐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煨湯記》中記載有“瓦罐香沸,四方飄逸;一罐煨湯,天下奇鮮”。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介紹,民間瓦罐湯于宋嘉祐年間(西元1056年)形成于南昌,流行于南昌、九江、景德鎮等地。當時,南昌的商業繁華地段皆有瓦罐湯店。清末民初,民間瓦罐煨湯灶得到改進,採用了高約1.3米的瓦罐取代土灶,傳至今日,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傳承。
“然而隨著城市生活的變化,瓦罐湯的煨制過程也逐漸被簡化,使民間瓦罐湯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梅聯華表示,如何保護民間瓦罐湯的傳統技藝,成為當下最急迫的問題。
申報省級非遺留住美味
梅聯華介紹,南昌民間瓦罐湯製作技藝、傳承有多種形式。一種由民間傳統而效倣,相傳南昌一才子將所盛食材用爐灰掩埋而獲味美可口的煨湯,老百姓由此而産生靈感,紛紛效倣。另一種是飯莊帶徒傳承,目前能夠查到的資料是在宋嘉佑年間,新建縣人李茂發自小目睹母親用大灶煨湯,在新建縣樂化街上開一飯店,並親自帶徒經營。
去年,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保護中心將民間瓦罐湯這一傳統技藝,向南昌市申報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已通過了評審會,將正式列入市級非遺名錄。”南昌市群藝館副館長李琦告訴記者,該館正在對民間瓦罐湯技藝資料進行普查、蒐集和整理,積極準備申報省級非遺名錄,下一步還將向國家級非遺名錄“進軍”。
記者從南昌市級非遺名錄項目書中獲悉,南昌民間瓦罐湯第一代傳承人為新建縣人陶大妹(1831~1888年)。農閒時,其自採中藥配以煨制湯料,根據身體狀況進行食補,目前已傳承到第五代。
今後瓦罐湯可帶出國門
為了打響南昌瓦罐湯這張亮麗名片,南昌市還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一是成立南昌市民間瓦罐湯研究協會,將南昌市民間瓦罐湯經營組織起來,統一店名,設立分店,設計瓦罐湯標誌;編寫《南昌民間瓦罐湯》一節,記載南昌瓦罐湯發展歷史;利用現代網絡籌辦南昌民間瓦罐湯網絡,建立數據庫。
此外,南昌民間瓦罐湯的第五代傳承人歐陽振衛,通過與高校合作,解決了瓦罐湯不易保存的難題,將瓦罐湯煨制後真空包裝,配以加熱包,加入冷水即可食用,解決了瓦罐湯“走出去”的難題。
“我們希望每年能舉辦一場南昌民間瓦罐湯高峰論壇,邀請海內外瓦罐湯業內專家和從業人員參加,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李琦説。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