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協議創造兩岸雙贏 不容延宕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5-13 10:57:1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經濟日報》13日社論説:先前大陸國臺辦表示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已經暫停,臺當局“經濟部長”張家祝也證實因“準備不及”而延期,加上原先談妥的服務貿易協議延宕生效,這將直接衝擊台灣出口産業,對已經陷入悶局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臺當局有必要及早因應。
自從2011年初兩岸簽署ECFA早收清單開始降稅以來,民眾都很關心早收清單是否有産生足夠的效益,從而大家可以推測貨貿協議是否重要。
據臺當局“財政部”海關統計顯示,在早收列表生效的2011到2013的3年中,早收産品對大陸出口的成長率分別為17.3%、3.5%與10.6%,遠高於所有産品對大陸的出口成長率,9.1%、-3.9%與1.3%。也就是説,在早收清單減稅的情況下,台灣産品對大陸出口有明顯的幫助。
同樣的,再從早收清單中兩岸進出口總額成長率來看,過去3年的成長率分別為19.5%、2.3%與8.4%,仍然是明顯高於所有産品在兩岸貿易的成長率。這也可以證明,ECFA對雙方都有利,而不是單方面讓利的問題。
不過,雖然早收列表項目的出口成長率高於非早收列表項目,但不一定表示台灣早收列表産品在大陸的市佔率也跟著提升。
事實上,依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開放前兩年,早收産品在大陸的市佔率下跌了0.5%,雖然非早收項目下跌幅度更大,達0.85%,這也可以説明,過去這些年來,台灣産品在大陸市佔率逐年下降已經成為趨勢,即使是早收列表項目也很難扭轉此一趨勢。
台灣産品在大陸的市佔率呈現長期下降,表示台灣産品的競爭力有逐漸減弱的趨勢,造成此種現象有幾個主要原因:第一,早期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項目中,大約9成是原物料與半成品,主要是賣給當地的臺商加工後再出口。當台灣對大陸投資減緩,或是大陸臺商對全球出口減緩時,對於台灣的進口需求就會減緩。
第二,近年來,大陸製造業成長很多,臺商原本從台灣進口的産品開始轉向當地採購,而減少了從台灣進口。如果大陸持續發展進口替代産業,未來大陸從國外進口原物料的需求會愈來愈小,對台灣進口的依賴也會更小。
第三,由於大陸人均所得不斷提升,對於消費品進口的需求也愈來愈大,因此,現在台灣對大陸出口結構中,消費品的比率也增加到3成。問題是,當大陸所得不斷上升時,他們對於高檔産品的需求也愈高,而台灣産品在品質與品牌上不太如人意,而且連韓國産品可能都領先台灣。
因此,兩岸應該儘早洽簽貨品貿易協議,一方面大陸臺商得以較優惠的價格取得來自台灣的原物料,從而降低在大陸的生産成本,增加競爭力。另一方面,台灣出口到大陸的最終産品也可以利用降稅優惠,來增加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尤其是一些台灣原來就具有較高競爭力的産品,更應該利用此一機會,儘早進入大陸擴大市場佔有率,包括面板、石化産品、工具機與整車等等。
同時,兩岸産業應該利用雙方産品得以免稅交易的優勢,進行更深層的産業鏈結合,比方説,台灣廠商生産一部分零組件,大陸廠商生産另外的零組件,然後再進行組裝,因為兩岸産品得以免稅交易,未來此種多層形式的加工與生産整合變得更有可能。也就是説,兩岸産業可以利用免關稅的優勢,來進行更多種形式的産業合作,這是兩岸政府與産業應該主動去尋找的另外一種商機。
不過,我們也要指出,單單利用貨品降稅來增加競爭力是不夠的,台灣的企業還必須增加研發投資,提高品質並創立品牌,唯有增加競爭力,才可能長期下在大陸市場上站穩腳步。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最多只是讓臺商産品得以在相同的基礎上與大陸的産品和國外的産品競爭,而未來能否長期生存仍然要決定於台灣産品本身競爭力的高低。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