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彭林:我一直都是反對母親節的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5-13 15:40:25 | 來源: 北京晨報 |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這個源於美國的節日,在當前的中國年輕人心中,影響力正在日益增強。母親節當天,許多年輕人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祝福,商家也乘此機會,大打親情牌,此外還有年輕人自發組織各種街頭活動,宣傳母親節的意義。
然而,在母親節濃烈氣氛之外,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質疑,有網上評論説“那些在朋友圈裏秀孝心的人,很多都是把母親從朋友圈裏刪除的人”,因此,有網友調侃,“你在網上這麼孝順,你媽知道嗎?”
同時,各種關於母親節的活動中,也有不少引起了人們的非議和批評,比如有商家打出“您娘好嗎”的廣告詞,這種以粗話做廣告語的做法引來了人們的反感。也有年輕少女在街頭免費客串單身男子“女友”並與其合影,“以善意謊言送上別樣母親節祝福”,然而這種以欺騙為基礎的“祝福”卻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讚揚。
親情、孝心、感恩等,原本是人類最基礎的情感,然而,當前社會中,種種母親節的現象,卻引發了人們許多思考,不少“作秀”式的、形式化的活動,是否真的有助於加強人們對於親情、家庭、乃至母親的情懷?
對此,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彭林説:“我一直都很反對母親節這樣的節日,中國是一個孝道傳承的民族,一方面沒有必要在母親情懷這樣的事情中外求,另一方面,母親節也會給人們帶來許多問題,好像只要這一天請她吃頓飯,就算孝敬了,其他時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必理她。”
彭林: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史等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尤其注重對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以及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研究。
每天都是母親節
北京晨報:母親節剛剛過去,網絡和現實中的活動非常多,引發的爭議也不少,您怎麼看?
彭林:我一直都是反對母親節的。眾所週知,母親節是西方舶來的節日,我們原來沒有,也是近年來才開始流行。這是不是就説明,西方人比我們還講孝道呢?顯然不是這樣的。中國是一個有孝道傳統的民族,過去幾千年來,孝道是社會最起初的倫理道德,可以説,中國人每天都是母親節,每天都是父親節,沒有必要學別人,非要某一個特定的日子,必須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情感。
北京晨報:每天都是母親節,再加一個特定的節日,加深情感不好嗎?
彭林:重視孝道、重視母親情懷當然很好。問題在於,有這樣一個節日,反而會給一些人忽視孝道的藉口。好像只要在這一天請父母吃頓飯,只要在這一天和父母團聚,就盡到孝道了,其他的時候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回家、不看望父母。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不少,大打親情牌的結果,往往會出現以親情的名義忽視親情,以母親的名義忽視母親。
幾年前,一部《發現母親》曾經引起了非常多的思考和爭論,在這本書中,作者強調了母親的角色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意義,“由於有了母親,世界才有了全部驕傲。沒有太陽,鮮花就不會盛開;沒有愛,就不會有幸福;沒有女子,就不會有愛情;沒有母親,就沒有詩人和英雄”。母親的意義當然重大,然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母親重要,但並非全部,社會是多元而平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的丟失了對於母親意義的認知和感悟?
彭林説:“近代以來,隨著反封建的潮流,隨著西化的越來越加深,確實有不少人把孝道當做是封建遺留,存在著否定甚至打倒的意識,以西方的文化代替中國傳統的文化。但實際上這是行不通的。一方面,並非所有的傳統都是不好的,不能適應現代化的,另一方面,全盤地否定傳統文化,等於掘斷了我們的根,最終的結果並不是讓我們走得更遠,而是讓我們的腳步更加蹣跚,讓我們的道路更加難行。”
孝敬父母不需契約約束
北京晨報:母親節起源於西方,這個洋節在中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您看來,這種情況説明什麼?
彭林:有一年,我們清華的一位年輕教師,去法國留學,到了法國不久,他打電話給我,跟我説法國人嘲笑他,為什麼呢?原來在法國,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就會和子女簽訂一個契約,契約規定子女必須贍養父母。法國人覺得他們很有契約意識,並且嘲笑中國人不重視契約。這位中國的年輕教師向我求助,應該怎麼辦。我告訴他,你更應該嘲笑他們啊,贍養父母這樣的事情,難道還需要契約的約束才會去做嗎?在中國,這就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性也,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北京晨報:所以説,諸如母親節這樣的節日,在我們這裡其實沒有必要?
彭林:是的,如果説贍養父母都需要契約的約束,孝敬父母的意識都需要有一個節日去提醒和加強,那麼這樣的契約、這樣的節日對於中國這個有幾千年孝道傳統的國家,就太可悲了。
母親情懷的特殊性
北京晨報:幾年前,有一本《發現母親》引起了很多關注,認為中國人對於母親角色的認識和重視都出現了問題,這和當前母親節提倡人們尋找母親情懷也有類似,是否如此?
彭林:確實有這樣的情況,近代以來,隨著反封建的潮流,很多人把孝道也當做了封建遺毒,加以反對甚至是打倒,比如在文革期間,就有“打倒反動的地主資産階級孝子賢孫”這樣的口號。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這種意識其實是很普遍的,包括現在,很多人意識裏也仍舊把孝當做是封建遺留的産物,並不認為應該提倡,甚至應該摒棄和打倒。
北京晨報: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母親這個角色呢?
彭林: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的誇大和縮小,都要在一定的語境範圍內去認識和討論,母親是和人們的生命直接有關的,她的特殊在此,偉大也在此,在這個意義上,她是無可替代的,也是母親情懷産生的重要原因。
現代性不排斥傳統
北京晨報:關於現代性的問題,其實爭論也不少,有觀點認為傳統文化固然有優秀之處,但是要和現代生活相溶並不容易,在您看來,是否如此?
彭林:持這樣觀點的確實不少,但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崇洋媚外,那就是糊塗透頂。孝道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怎麼到了現在反而不行了呢?傳統文化難以融入現代,這是一個偽命題。在日本、韓國,這些同樣是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奉行,都做得非常好,在他們那裏,孝道怎麼就沒有阻礙現代化呢?
北京晨報:是對傳統的認識出了錯?
彭林:理念不對,老是想把傳統和現代脫離開來,這是不現實的,也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棵樹,非要把它砍成幾段,還希望它能榮華繁茂,這怎麼可能?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需要反對的,也不是所有傳統的東西都是和現代化相悖的,人類的情感、道德、倫理,很多都是相通的,古今相通,中外相通,我們自有深厚的傳統,何必要自斷根基,又到別處外求?
重建和恢復孝道傳統
北京晨報:移花接木的觀點一直並不少,發源於西方的現代化,匹配西方的文化似乎也有其邏輯,究竟應該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
彭林:一方面,以西方的文化代替中國傳統文化,以此來加強人們最基本的也是最深沉的那些情感,是不可能做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觀念,如果強要用一種代替另外一種,其結果就是丟失了我們的民族傳統,丟掉了我們的根,一個沒有根的民族,還會有未來嗎?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當前對於孝道,對於家庭親情的斷裂現象,應該怎麼樣改變呢?
彭林:最重要的,就是要重建和恢復我們的孝道傳統。儘管説我們近代以來對孝道、對很多傳統的倫理的破壞都很厲害,但數千年的根基之下,重建和恢復並不難,而且也更加自然,更加符合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道德價值。相反的,假如要以外來的文化去改變我們的現實,去增強人們對於親情、對於母親的重視,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得孝敬成為形式。
花樣翻新的形式主義
北京晨報:母親節的很多形式和活動其實都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認可,比如説我愛你,送一些禮物表達愛意等,這些形式難道不好嗎?
彭林:表達對母親的情感,當然很好。但是這些東西它其實還有另外一面,它會讓人們覺得,只有這一天才去孝敬父母,才去表達孝心。中國是一個孝道傳統非常濃厚的民族,君子有終身之孝,孝道是每一天的事情,不是只有一天之孝。倘若連回家看望父母都要拿法律去強制性地加以規定,那我們的人倫孝道在哪呢?
北京晨報:也就是説,孝其實是一言一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無形的意識和行為之中,而不是儀式化的,或者説形式化的?
彭林:花樣翻新的形式其實沒有必要,還有人弄出什麼現代的新二十四孝,這些形式如果不能融入到人們的意識當中,成為不必強調就自然奉行的規範,它的意義就堪憂。比如説母親節,很多年輕人請母親去吃頓飯,看一場電影,看一場戲,這樣形式化的東西沒有意義,都是城市中的人們弄出來的。要知道,中國十三億人,九億人在農村,那些在農村的母親們,他們去哪看戲?去哪看電影?
孝道論心不論事
北京晨報:現實中,很多年輕人們異地工作,難以回家的情況也確實普遍,重建孝道,究竟要怎麼做才有效呢?
彭林:首先,孝道,關鍵是一顆心,有心就有孝道,古人説“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即便是在傳統時代,也有太多的遊子在外的情況,他們對於家庭、對於父母的思念和孝敬並不因此而變淡。比如徽商,他們四海經商,在外面省吃儉用,每一分汗水,每一點收穫,都要帶回家,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再如國家動蕩之時,多少仁人志士移孝作忠,慷慨赴死,難道他們就不孝了嗎?所以漂泊異鄉也好,異地工作也好,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只要有機會,就回家團聚,並不影響孝心。
北京晨報:那麼就不需要有現實的一些措施去幫助人們更好地盡孝,更好地享受親情嗎?
彭林:當然也需要。一方面,要從教育做起,在過去,我們對於傳統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孝道忽視和反對的太多了,要重建孝道,必然要從教育開始,從小孩子開始,讓他們懂得家庭、親情、孝重要性,懂得它的意義。其次,政府、社會在孝道的鼓勵上有許多可以做的工作,比如房子,在新加坡,如果一家三代同住,買房子的時候會便宜很多,中國是一個有三代、四代同堂這樣的悠久而深厚情懷的國家,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懷很少了,特別是年輕人,很多人講二人世界,四個人非要兩套房子,其實就是自私,所謂小家庭,就是不想孝敬。再如不同城市之間的遷徙,現在還有很多困難,假如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會面對很多問題,社會保障的問題,包括還有暫住證的問題等,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改善,那麼我想對於家庭的團聚,對於人們享受親情,會有很好的幫助。再次,假期的問題也很重要,不論是政府機關也好,還是私人企業公司也好,如果能夠有彈性的假期,讓年輕人回家團聚,總要比只有春節才回家要好得多。對於重建孝道,可能也會有很好的作用。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