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巴塞爾展説起 中國藏家攪動國際藝術生態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4-05-16 17:51:48 | 來源: 中新社 |
劉基賢和20多位同學來到香港,組團觀摩正在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他們是廣州一家藝術品鑒賞收藏與投資實務研修班的學生。本身為企業家的劉基賢涉足收藏十多年,這是他第一次到巴塞爾尋寶。
至今創立44年的巴塞爾藝術展去年才登陸香港,打響亞洲頭炮。藝術展帶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畫廊畫商、收藏家、策展人和藝術愛好者像候鳥一樣涌入灣仔會展中心,現場衣香鬢影,紅酒香檳流動供應,英、日、韓、中等各國語言在耳邊交雜。
不光知名博覽會進駐,國際畫廊近年也紛紛落戶香港或北京,首設亞洲據點,包括白立方、貝浩登、高古軒和佩斯等。這些畫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把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推進西方藏家視野,如今則帶著作品和遊戲規則“東征”。
“在藝術界,好像25、30年就完成一個自然循環。”説這句話的是美國畫廊漢馬的總裁邵霍華(Howard Shaw)。在自家人流如織展位,他指著中國當代油畫家陳逸飛的作品説,上世紀80年代,漢馬為他做代理,幾乎都是美國人捧場,現在變為中國客人從西方買“回來”,而價錢從一、兩萬升至幾十甚至上百萬美金。
“盛世興收藏”的規律正適用於亞洲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根據藝術市場信息分析商Artprice的報告,中國自2011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
“中國的藝術購買力很強,在巴塞爾的貴賓服務體系中,中國內地駐有兩位貴賓經理,其他國家或地區都只有一位。”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馬格納斯(Magnus Renfrew)説。
開頭提及的藝術鑒賞課在中國內地遍地開花。劉基賢曾為單一藝術品豪擲六、七百萬元人民幣,正計劃在順德開設4000平方米的私人藝術館,這樣看來,藝研班近4萬元的學費顯得九牛一毛。
他讓記者見識到中國藏家的實力和開放態度:“我主要收藏瓷器、中國書畫和古鐘錶,這次看到這麼多西方現當代藝術,有點震撼,花點時間研究後會考慮買入,藝術品是全球化的嘛。”
東方收藏西方藝術並非全無基礎。同樣身處巴塞爾展的北京元典美術館館長梁克剛提到,“二戰”後20年日本經濟騰飛,歐美畫商將很多印象派等西方經典作品賣給了日本企業家大主顧;隨後,收藏熱在韓國興起,安迪·沃霍爾等現代藝術家得到韓國藏家欣賞;但中國與日、韓的審美趣味有所不同。“因為受經濟發展節奏、教育背景影響,中國藏家的主流年齡段是35到55歲,比較年輕化,對當代藝術接受度高。”
需要甄選和學習的不僅是西方藝術,還有“規矩”。梁克剛説,“不規範”表現為假拍、聯手做局,以及拍賣行或藏家直接從藝術家手裏拿作品,藝術交易一級、二級市場分野模糊,而畫廊才應是培養藝術家的中堅力量。
不過,業界普遍認為,中國藝術生態會繼續繁榮下去,藝術收藏將獲得更廣泛認同,市場會越來越成熟。“不守規矩的人會被拋棄。”梁克剛説,已經有藏家及藝術家上了畫廊的“黑名單”。(完)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