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出臺養老新政 台灣居民養老享同等待遇

 

一座城,留多少地用於養老?廈門給出的答案是——從今年起,在居住用地集中區域,結合現狀用地條件,將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

 

今後,新建保障房項目和項目用地3公頃以上的商品住房用地在“招拍挂”出讓中,應考慮劃出用地配套建設樂齡公寓。不僅給地,還給錢、給減稅,在廈門市政府昨日正式公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不僅詳細制定了廈門未來養老業的建設路線、扶持舉措,更明確將職責分配到廈門各部門。

 

給地 底價為七折基準地價

 

在寸土寸金的廈門,要建養老機構,土地無疑最關鍵。

 

為此,新政用了重點篇幅,對養老服務業的“土地保障”給予一一明確。

 

社區養老設施方面,2014年開始,在制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居住用地集中區域,結合現狀用地條件,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僅此,養老用地保障就可望達數十萬平方米。

 

凡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沒有達到規劃和建設指標要求的,市、區政府要限期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開闢養老服務設施,不得挪作他用。

 

在用地指標分配上,向養老服務相對滯後的島外傾斜;鼓勵通過整合、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閒置的醫院、農村空置校舍、企業、農村集體閒置房屋以及各類公辦培訓中心、活動中心、養老院、小旅館、小招待所等,改造用於民辦養老機構。

 

在地價上,協議出讓的養老服務機構用地價格,基準地價已覆蓋的地區,按不低於出讓地塊所在級別相同用途基準地價的70%比例確定土地出讓底價。

 

給錢 每張床位最高補貼1萬元

 

養老機構,少不了補貼。在哪些環節“給錢”,新政對此一一明確。

 

廈門將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實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正常運行支出和政府購買服務,對已建成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給予每個每年不低於2萬元的運營補貼。

 

在床位建設上,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一次性開辦補助為:用房屬自建且核定床位50張以上的,每張床位一次性補助10000元;用房屬租房且租用期限在5年以上,及核定床位在50張以上的,每張床位補助5000元,分5年撥付。

 

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按接收本市戶籍老年人入住滿一個月的實際佔用床位數計算全年平均數,從2014年起提高為每年給予每一張床位2400元的床位運營補貼。

 

廈門將建立貧困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對60周歲以上的城鎮最低保障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給予護理補貼,標準參照當年度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執行。

 

減稅 固定電話都可能免費

 

廈門將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育養服務免征營業稅,提供的養老服務適當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用電、用水、用氣按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並免收相應配套費;免收餐飲許可、衛生許可和衛生監測費;優惠或減免初次安裝固定電話收取的一次性費用;優惠或減免收取通信費(國內固話)。

 

對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自用房産、土地免征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取得的收入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

 

相關新聞

 

台灣居民來廈養老享同等待遇

 

新政明確,廈門將鼓勵境外投資者進入養老服務業市場。

 

這其中,允許台灣同胞在廈興辦、營運養老服務機構;允許台灣同胞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在廈門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允許台灣同胞參與廈門市公建養老服務機構的承包經營。對台資在廈興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實施優惠政策,台灣同胞在廈興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可享受床位建設、床位運營、床位綜合責任險補貼和水、電、管道燃氣的價格優惠。

 

同時,廈門將鼓勵臺胞來廈養老,台灣居民在廈入住養老服務機構,可享受與廈門戶籍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同等的待遇。

 

記者手記

 

“廈門首富”可以行動了

 

養老的問題,不僅咱們百姓急,就連“廈門首富”也著急。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柯希平在過去的“兩會”上,屢屢要求重點扶持養老産業。

 

在這位“廈門首富”企業家看來,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不能靠政府單方面提供福利支持養老服務,養老業要逐步産業化。

 

要産業化,就意味著要考慮投資回報。長期以來,一提到有富豪要投資養老業,很多人常常這麼“壞想”,他是不是奔著那塊土地而去,將來變相搞地産開發?大家會這麼想,不僅確實外地有過類似現象,還因為養老業投入大,不太好賺。

 

其實,也正因為“不好賺”,還是民生工程,才有這次廈門給地、給錢、給政策等一系列“給力”。

 

養老缺口有多大?很難説清。但越來越多的老人對此有需求,帶來的一定是不小的商機。在廈門如此給力的背景下,現在,輪到柯希平這樣的企業家要著急的,想必是以何種方式進入這一塊未來市場。當然還有,何時行動。(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文 葉允平/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