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老人收藏500部老電話 含晚清瑞典手搖話機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玉順拿著自己收藏的1978年揚州有線電廠産的電話。

 

點擊進入下一頁

近130年曆史的第一代手搖電話機。

 

點擊進入下一頁

第二代撥號電話。

 

磁石電話、撥號電話、壁挂式電話、大哥大、BB機……昨天,記者在老收藏家張玉順家裏見識了他這些不同時代的通訊工具,更讓記者驚喜的是,揚州有線電廠1978年生産的第一代手搖電話機竟也被他完好收藏。這些古老電話,安靜地定格時光和年代,緩緩講述著通訊工具的前世今生。

 

“最揚州”的收藏

 

揚州有線電廠1978年産手搖電話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咱們揚州也生産過電話機!”昨天上午,在老收藏家張玉順家中,張老興奮地拿出自己的獨家寶貝。

 

黑色的膠木質地電話,旁邊一個搖把,“身材”較小,摸起來質感十足。記者在張老家中看到,這部看起來並不算大的手搖電話機,正是揚州製造。在電話機背面,一個小標牌印刻詳細:揚州有線電廠,1978年生産。

 

“手搖電話機又稱磁石電話,是世界第一代電話機,揚州這部手搖電話已有36年曆史了,從話機的品相和質感看,我都覺得極具價值。”張老介紹。

 

據悉,上世紀90年代初,家裏有一個在郵政部門工作了40多年的親戚,將這部電話送給張老收藏,從此他就視為寶貝。“這部電話一點瑕疵都沒有,我看了之後,自己都被揚州工人的精細工藝和技術所折服!”

 

單手拿起話筒,一隻手抓著搖把搖,通過電磁産生磁場發出電波到達人工總機,燈光一亮,總機看到後根據對方需求進行人工轉接,這就是最原始的磁石電話(手搖電話)的工作原理。

 

“這種電話,晚清時期被洋人帶入中國,隨後開始在中國緩慢流行。”張老介紹,“這代電話的特點是信號強、電流穩定、噪音小、靈敏度也高,適用於農村、部隊和鐵路部門。”

 

“最稀罕”的收藏

 

江都“衛星牌”檢測維修電話

 

隨後,張老還拿出一部上海生産的手搖電話機,記者注意到,這部話機跟前面説的那部揚州産的電話機在形狀和不少細節方面都極為相似。不過,不論是話筒還是手搖把,對比下來,“揚州版”的都比上海産的略小一些,看起來更加袖珍精細,摸起來舒適而圓潤。

 

“揚州的這部電話機是根據上海生産的話機仿製而來,當時生産的數量極少。”張老介紹,自己收藏老通訊工具20多年,最看中的就是這部揚州生産的電話,他説,自己收藏的500多部電話機裏,上海的、國外的尋找難度都不算大,但是揚州本土的,確實稀少而又珍貴,“揚州畢竟不是大城市,生産電話的技術也是從上海等發達城市學習而來,做工獨具揚州工的特色,嚴謹細緻,産量很少。有這麼一部我們揚州本地生産的,是一件讓我驕傲的事情!”

 

在張老家中,記者還看到一部江都“衛星牌”檢測維修電話,“這部電話背後有兩個夾子,哪條線路壞了,維修人員就拿著這部電話去檢測線路,檢查完畢後,就可以直接撥打回去彙報。”張老介紹,這部電話,則是江都電話廠的朋友所贈。

 

“最古老”的收藏

 

晚清瑞典産手搖話機已130年

 

第一代磁石電話(手搖電話機),第二代撥號電話,第三代按鍵電話和第四代智慧電話……軍用電話、內線電話、農用電話……共500多部各類電話機,見證了通訊工具發展的前世今生。

 

記者發現,張老收藏的最古老的第一代手搖電話機,是晚清時期瑞典生産的名為“愛立信”的話機,“有陣子流行海淘熱,這就是一位華人從德國舊市場淘來的,他來到揚州後邊旅遊邊找人收藏,”張老興奮地介紹,“對方被我的真誠打動,這部電話已經有近130年的歷史,是真正的最古老的第一代手搖電話機!”

 

記者在張老家中看到,這部電話整體約有半米多高,最上方有兩個圓形的鈴,搖動搖把,依舊能聽見鈴聲輕響,仿佛回到當年使用這部老話機的年代。

 

據悉,這部老電話,還曾引起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收藏興趣。“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不僅僅是通訊工具的發展史,更是專屬於一個年代的人們的記憶。”張老説。

 

未來打算

 

話機一台不賣,欲建民間博物館

 

老電話500多部,老相機400多部,BB機600多只,大哥大200多個,從民國十七年開始收藏的老報紙3000余張,家裏28平方米的車庫全部用來收藏……這些,就是張老的全部寶貝。

 

張老今年55歲,在何園工作,經常能接觸到一些拍攝電視劇的劇組。他所收藏的多部電話機和相機都曾在電影電視劇裏“露臉”,包括電影《大決戰》、電視劇《亮劍》、《保衛延安》,大型紀錄片《百年巨匠》,電視專題片《復興之路》……

 

這些收藏,有的是從古玩市場“淘”來,有的是親朋好友相贈,有的則是與藏友“交換”而得。“通訊工具是時代的産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絡衝擊,現在的小孩可能不會對電話有特殊情感。”張老説,他的全部收藏,一件都不賣,“我想在家裏建一個民間博物館,就取名為‘那些年的記憶——電話’。”張老説,“以後還會捐給社會,讓它們見證技術的革新,也作為時代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