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學者:難言突破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模式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4-05-06 15:14:45 | 來源: 新華網 |
新華網訊,據搜狐新聞報道,還有一個月就要高考了,備受矚目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終於獲得教育部批文,將於今年9月在深圳開學。然而,儘管外界冀盼殷切,但最終得來的只是一家“合作辦學”的學校。不僅如此,在合作辦學的序列中,排在前面的並非香港中文大學,而是深圳大學,內地主導色彩濃厚。從這個結構看,港中大(深圳)與由北師大及香港浸會大學在珠海合辦的聯合學院似乎並無本質不同。對於期望港校進駐的“外力”倒逼高教改革的教育界同仁而言,這個結局稱不上是意料之外,但依然讓人唏噓。
講起深圳,很多人會想到朱清時教授剛剛離任的南方科技大學,如果南科大是一次完全以“內力”作出的嘗試,那麼港中大則可謂一股“外力”。深圳如此“內外夾攻”,當然主要是為了自身産業結構的長遠發展,但對於中國的教育界而言,大家的期望是這股“外力”能形成倒逼機制,在競爭加劇之下,最終迫使內地高校進行徹底改革。可惜的是,港中大(深圳)在辦學模式上的嘗試,最終只是回到北師大與浸會十年前的原點上。
意識到在辦學模式上難以突破後,深圳方面調整了部署,但前路仍然崎嶇。例如,本來深圳要求港中大(深圳)向深圳生源傾斜,現在宣佈暫緩實施。原因很簡單,一所高校要長遠裨益深圳,必須先豎起招牌,優質生源是關鍵;如果一開始就得接收深圳的次佳生源,無異於自砸招牌。從過去一兩周的新聞來看,港中大(深圳)選擇的是提前批,甚至明言“寧缺毋濫”。在該校的一系列宣講會中,外界聽到了“一本線前10%”,錄取分數可能“比中山大學還要高”這種宣示。然而,躍上提前批等於與其母體港中大(以及其他香港一線高校)正面對搶生源。是否通過高考報讀境外學校,學生與家長考慮因素不外乎四個方面:錄取分數、學費水準、學習環境、就業或移民機會。身處內地的港中大(深圳),難以為學生帶來境外社會的學習環境或就業、移民機會,如果還要在同一個錄取分數段爭搶生源,那麼應該在學費上妥協。然而,港中大(深圳)要按香港的標準收學費,每年9.5萬元人民幣。試問能考得上提前批又交得起這個學費的學生,為何要放棄港境之內的學校,而到羅湖橋以北上學?對於留在內地讀書的學生,如果在廣東考得上中山大學,每年只交5000元學費,又為何要去讀一個要收9.5萬元一年的新學校?當然,中國有很多富裕的家長,他們願意為子女教育大撒金錢,在所不惜;中國的“95後”,想法也可能未必與上一代人一樣,不過,不要忘記,在過去十年的民辦高校擴張過程中,學生與家長都長了不少見識,賬是算得越來越精明。
在這種格局之下,身為越淮之橘的港中大(深圳)前景無法不讓人擔憂。作為一座沒有211或985高校的一線城市,深圳似乎有豐厚的財政實力和決心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破打持久戰;但作為借出品牌的港方,則有著不少暗涌。外界可以看到的是,北上的決定一直得不到中文大學學生會與校友舊生的支持,而暫時只讓經管類專業北上的決定,盡顯經營上的謹小慎微,卻又似乎與作為IT龍頭的深圳的需求有不少距離。如果中短期內發展形勢不佳,港方下一步如何走讓人揪心。
回望深圳從籌辦南科大到現在推出港中大(深圳)的整個過程,當中所有的障礙與險阻,都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難點與重點。這種深圳式的高教改革進路,無論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最後都顯得如此困難重重,根源恐怕還是其由下而上的屬性所決定。在現有利益格局盤根錯節的當下,繼續以此進路來嘗試,恐怕都避免不了進退維谷的結局。如此一來,在港中大(深圳)之後,還有多少“外力”願意再來闖關,不容樂觀亦暫未可知。但是,已經知道的是,中國現在每年有幾十萬富裕家庭讓子女棄考留學,直接用腳投票了。(作者係廣州學者)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