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改:要共識,不要騎劫民意

歷時5個月的香港政制改革首階段諮詢近日結束。香港特區政府表示,共接到超過3.6萬份意見書,會歸納整合意見,正式啟動“政改五步曲”。與此同時,不同政治團體的輿論爭奪戰逐步升溫。5月6日,“泛民主派”在全港多地發起“商討日”營造聲勢,從多個政改方案中選出了3個。至於“建制派”,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法》框架內,就提名委員會人數、組成、準候選人門檻和候選人數目幾個關鍵問題提出建議。

 

社會有三點共識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深有感觸地説,身為“政改三人組”成員,第一階段政改諮詢結束後,我從收到的意見書中歸納出香港社會有三點共識:一是認同政改必須依法辦事、有根有據;二是市民一心一意希望實現2017年普選特首;三是特首必須為愛國愛港人士。民建聯、工聯會等團體也表示,儘管意見紛陳,但香港的主流民意,都是熱切期盼2017年實現普選行政長官,不希望這個機會白白流走。

 

要讓政改不原地踏步,須有一個好的政改方案,獲得民意的最大支持及立法會2/3議員的通過。香港普選只是地方性選舉,香港並非獨立的政治實體,更非一國,港人有權依法普選行政長官,但絕不可能違反“一國兩制”的憲政現實。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稱,未來政改工作有兩個重點,既要在法律上“激濁揚清”,摒棄不符合《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方案,同時也要秉持中庸之道,在不含“公民提名”的中間路線方案中尋求更多共識。香港大律師公會就政改提交意見書,明確指出“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不合法,在法律層面上作出澄清。

 

爭論“真假普選”沒意義

 

針對“泛民主派”發起“佔領中環”行動,挑動“真假普選”議題,有香港媒體也態度鮮明地表示,“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當特首”的底線不容逾越,這條底線在選舉制度設計中須得以體現。此事事關國家和香港安全,無關候選門檻設置高低,更不是因為某黨派、某個人就專門去包容或者排除。

 

清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何建宗認為,在紛紛擾擾、討價還價的背後,有些最根本的問題已被忽略,或者被故意忽略。回想2005年,“泛民主派”否決政改方案,選擇原地踏步的理由是要普選“路線圖”和“時間表”。到了“有圖有表”、2017普選在望的關鍵時刻,卻又搬出“真假普選”和“公民提名”的爭論。究竟爭取普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還是為了個別人奪權?有些人故意“臨門射失”,莫非是要使普選成為永恒的、撕裂香港內部和與中央關係的爭議?所謂“真假普選”的爭議只對某些學者和政客們有意義。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重申,政治團體往後再有意見提出時,應尊重《基本法》,否則難以凝聚共識。如果間接削弱或繞過提委會,都是違反《基本法》。各方不應再糾纏于“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及“三軌提名”等違法建議。

 

各走極端要不得

 

香港各界對政改既充滿期待,也有憂慮。有香港媒體稱,如果社會還是圍繞“公民提名”議題持續僵持,香港政制發展只會原地踏步。

 

林鄭月娥表示,政改距離達成共識仍然長路漫漫,政黨往往受激進勢力牽制,在立場上難以調整,顯示凝聚共識不易。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稱,無論政改方案之間有多大分歧,都需要磋商凝聚共識,否則各走極端,各執己見,將難以達成普選。

 

在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看來,各方對政改的分歧並未收窄,但最重要的不是個別人士或政治團體的意見,而是政府最後拿出來的方案。

 

《星島日報》的社論認為,形勢發展至今,除非希望政制原地踏步,否則堅持“公民提名”已沒有意思;各方不如集中精力討論提委會的組成及提名候選人的民主程式,“由於《基本法》在這方面沒有具體説明,留下了商討空間”。社論建議,無論是建制還是泛民的溫和力量,都要把握時間爭取較寬鬆的門檻,而不是透過抗爭來刺激中央把門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