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探討文化遺産資源保護與共建

新華網廈門5月31日電(記者付敏張逸之)第三屆兩岸文化遺産資源保護論壇31日在廈門理工學院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8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廈門,探討文化遺産資源的保護與共建。

 

本次論壇設有專家專題論壇以及分組討論環節,將聚焦兩岸農林漁及手工技藝文化遺産資源生産性保護與兩岸對接項目、古村落保護與旅遊産業開發中的資源産權問題、民俗文化遺産資源田野調查、文化遺産傳承人的保護等進行專題研究。

 

台灣中正大學教授江寶釵表示,文化資産屬於軟資源,兩岸在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習俗方面可以加強合作交流。

 

“目前,台灣地區正在進行閩南語的保護研究,追溯閩南語從中古就一直流傳、保留下來的字。台灣相關文化部門公佈,可以書寫的閩南語從之前的300字達到現在的將近600字。兩岸在閩南語方面的合作將大有可為。”江寶釵説。

 

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産協會常務理事長詹桓次表示,希望能通過該協會建構一個共同交流的平臺。大陸在文化遺産資源保護這塊比台灣走得更靠前,雙方可以互相借鑒學習,尤其是“語言的保護與傳承對文化的繁衍非常重要”。

 

中國民遺委主任、廈門理工學院觀光與酒店管理學院教授劉芝鳳表示,兩岸文化遺産資源保護的合作交流,也是一個共同尋根、文化共建的過程。

 

“我們在共同研究的過程中會發現,兩岸民眾的信仰、飲食習慣、民俗文化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岸民眾同根同祖。”劉芝鳳説。

 

當天,廈門理工學院還發佈其社會科學的兩項新成果——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稻作文化概論》和廈門市社科調研重大系列課題《閩臺曆史民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並舉辦兩書的出版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