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須為“網絡竊密風波”買單

梳理美國竊聽世界的事實與真相、推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中止中美網絡工作組活動、下令國有企業與美國諮詢公司斷絕關係……對於此次由美國挑起的網絡竊密風波,中國政府的回應堪稱嚴肅、嚴厲和嚴格。

 

美國司法部本月19日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指控其幫助中國公司獲取美國産業信息。向來不遺餘力竊取他國政情軍情的美國狡稱,蒐集軍事情報是各國都在做的事,但商業間諜活動卻造成巨大的不公平競爭,損害了被害人的正當權益。

 

或許有人認為,在這場中美網絡間諜風波中沒有贏家。但事實上,正如當年的“棱鏡”事件一樣,美國才是這場其自導自演的竊聽鬧劇的最大輸家。無論其打著“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還是拋出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這頂“世界頭號竊聽大國”的帽子顯然已經摘不掉了,而無論以哪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而言,“竊”都是一個令人不齒的字眼。

 

而且,“棱鏡”監控項目披露者斯諾登曝光的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監聽行動的對象不僅包括世界各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還包括眾多國際組織和商業領袖。美國打出“國家安全”的幌子顯然難以服眾。

 

近兩年在全球熱播反映白宮政治生活的美劇《紙牌屋》因其真實性而備受追捧,其中就有大量的白宮政客監聽、竊聽的情節,而實施監聽竊聽的幕後支持者都有大財團的身影,又怎麼能説與商業利益無關?

 

更何況這個竊聽大國還賊喊捉賊、倒打一耙,以至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被美竊聽的受害國紛紛反擊,列舉美國竊聽的鑿鑿鐵證,令其無處遁形、自食苦果。

 

雖然在此次中美竊聽風波中,美國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現。但可笑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僅不可能贏得勝訴,還會招來它都無法預料的損失。如果列出一個損失的清單,那將會很長,其中包括本國商業公司和機構的利益、國際網絡安全體制的建設、中美政治互信與交往……而最重要的損失將是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國際形象和道義淪喪。

 

因此,美國此次所作所為如同一把擲向中國的“迴旋鏢”,擊中的不是其瞄準的“中國威脅”,而是自己。美國《紐約時報》也在25日發表社論稱,美國的做法毫無裨益,或許還會起反作用。

 

外界擔憂中國將實行更嚴格的安全防範措施,並令一些在華外企為美國政府的無端指控與網絡監控行為買單。儘管此種預測並未得到中國官方證實,但基於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民眾合法權益,中國即將推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的消息確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2日發出。這意味著,中國將對進入境內市場的重要信息技術産品及其提供者進行網絡安全審查,重點審查産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中國近兩年來正在進行的金融領域硬體國産化可能加速。中國已經在汲取頻頻遭受美國網絡攻擊和監聽監控的教訓,致力於彌補安全漏洞。由此或許加速中國信息技術産業領域的“去美國化”,提前進入本土時代。這將直接動搖美國在信息産業技術領域的壟斷地位。

 

美國意圖建立網絡霸權,將公共網絡空間打造成本國的私有領地已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當前需要國際各方密切合作反恐、打擊網絡犯罪的形勢下,這種網絡上的對抗與隔閡顯然不利於共同行動的開展,曾經飽受“9·11”重創的美國又怎能無視合作的重要?

 

一邊對世界各國進行著竊密與監聽監控,一邊又對其受害國大加撻伐,美國的行為“寒了”國際社會的心,也必然會引起各國的警惕與擔憂。美國必須為“網絡竊密風波”買單,並承擔所有後果。(記者 劉斐 李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