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憲:張志軍首次訪台傳遞的信息

本月25日,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率團起程,進行為期4天3夜的台灣之行。全國臺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在華廣網刊文指出,張志軍此行,兩大重點,一個特色,將開寫兩岸關係歷史新篇章。文章直言,相信有65年來兩岸關係正反兩方面的相處經歷托底,有26年來大陸對臺工作的托底,有6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産生的正能量托底,有兩岸同胞和國際輿論的普遍支持,張志軍此行定能不負重望、不辱使命,推動兩岸關係邁上新的臺階,取得新的突破。

 

全文內容如下:

 

今天,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率團起程,進行為期4天3夜的台灣之行。這是大陸涉臺工作部門現任最高主管首次踏上祖國寶島台灣的土地,可以用“65年第一次”來形容,也可以用“26年第一次”來形容,前者指兩岸自1949年進入政治對峙至今的時間,後者指國臺辦1988年成立至今的時間。總之,張志軍此行將開寫兩岸關係歷史新篇章。

 

雖然張志軍此行是兩岸公權力對口部門事先的約定,是對今年2月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首訪大陸的回訪,但很多人事先並不看好此行。主要原因是今年3、4月間,台灣爆發了長達24天的學生佔領立法機構、反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的運動(簡稱“太陽花學運”),阻擋了原定在此時間內回訪的張志軍的行程。“太陽花學運”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深水區的鮮活例證,傳遞出的信息是錯綜複雜的:既有“台獨”分裂勢力別有用心的挑唆,也有無緣分享兩岸和平發展紅利的部分民眾怨憤情緒的發泄;既有對服貿協議審查過程違反程式正義的質疑,也有對服貿協議執行可能危及台灣相關行業的競爭力的擔憂;既有對台灣現當局施政績效不彰的不滿,也有對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優勢日益傾向大陸一方的莫名恐懼,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台灣前途的迷茫,等等。這種情況考驗著大陸最高領導層,也考驗著這幾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最終落在張志軍此行去與不去的決策上。

 

答案其實早已揭曉。就在“太陽花學運”結束不到一個月,習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客人時就明確指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6月15日,張志軍主任在第六屆海峽論壇上進一步表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會變,步伐不會停,信心不會減。”“將廣泛聽取兩岸民眾尤其是台灣基層民眾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密切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和共同命運紐帶,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台灣民眾。”大陸領導人的上述反應,顯然是緣自“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緣自兩岸業已建立的政治互信,緣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取得的成果,體現了大陸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堅定意志,張志軍此行就是為了落實上述的承諾與想法。

 

據報張志軍此行有兩大重點:一是與臺陸委會主委王鬱琦進行第二次正式會晤,就兩岸關係整體形勢、兩岸經貿交流、台灣參加區域組織、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等議題交換意見。二是通過走訪新北、高雄、台中、彰化等地,廣泛接觸台灣各界基層民眾,聽取他們對發展兩岸關係的意見、建議與想法;已披露的走訪接觸對象包括:三市市長、村裡長、中小企業主、果農及農會幹部、原住民、大陸配偶、大學生及學界人士、宗教人士等。第一項重點,主要是為了促進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聯繫溝通機制正常運作,發揮促進交流、破除障礙、提升效率、鞏固擴大協商成果的功能,為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再添動力。第二項重點,主要體現大陸對臺工作秉持以人為本、共創雙贏的宗旨,希望通過實地、面對面的接觸溝通,了解台灣各行各業民眾的看法與想法,特別是“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和青年人)人士的處境與企盼,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而制訂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對臺工作計劃,完善相關的政策與作為,同時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理解,使更多的台灣民眾能夠分享和平發展的紅利,從而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共同振興中華的行動中來。

 

張志軍此行的另一個特色是超越藍綠,不僅與國民黨籍的朱立倫、胡志強市長見面,也與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見面。陳本屬於民進黨內“台獨”色彩鮮明的“新潮流係”,但近年來她對大陸的態度悄然有變,曾多次表示“樂見並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兩岸人民密切交流互動”。去年8月,陳為了高雄舉辦亞太城市峰會前往天津訪問,受到張志軍主任的專程拜會與特殊照顧,陳對此感念於心。在服貿協議問題上,陳也明確表示“服貿對台灣有利就會支持”。不僅如此,民進黨對於張志軍此訪也表現出不同以往的歡迎態度:黨中央明確表示“來者是客”,“不會發動支持者抗爭”,黨主席蔡英文也表示“願不設前提會面”等,這與6年前該黨激烈反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表明該黨現正試圖擺脫“逢中必反”的激進形象。在這種情形下,張志軍與陳菊在高雄見面,了解地方民情和兩岸地方交流事務的時機相對成熟。毫無疑問,“張陳會”與尚未脫離“台獨”訴求的民進黨沒有任何關係。

 

總之,在短短四天三夜的時間裏,張志軍要完成上述那許多會談、訪問的工作,是一件高難度、高耗能(體力與精力)的事情。但重任在肩,使命使然,責無旁貸。相信有65年來兩岸關係正反兩方面的相處經歷托底,有26年來大陸對臺工作的托底,有6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産生的正能量托底,有兩岸同胞和國際輿論的普遍支持,張志軍此行定能不負重望、不辱使命,推動兩岸關係邁上新的臺階,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