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接地氣“語言”拉近與台灣民眾距離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6-27 10:53:30 | 來源: 東南網 |
25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抵達台灣,他用一句閩南語“大家好”,開啟了他的首次台灣之旅。
65年的路,走了3個小時。這條“路”之曲折,之艱難,從1949年至今,還沒有人能找得到出口。所以,這一次,張志軍要用他獨特的方式,去探索前路。
“他的身段很柔軟。”在海峽論壇兩岸特色廟會上,台灣導報記者林獻元通過近距離觀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林獻元説,張志軍與台灣攤主的對話,反應很快,有急智,也有幽默感,“博感情的方式很讚”。在那一次的廟會,他甚至現場跳起高山族舞蹈,舞步合拍,表情愉悅,仿佛就是一個臨時起意的大陸游客。
如果説廟會上的接觸是一次熱身的話,到了台灣的張志軍,更是把這種親民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汐止,他抱起托育中心的幼兒,送幼兒一個熊貓玩具,感嘆説“我還沒有孫子”,顯露出慈祥的長者風範;在厚德活動中心,他與人群搭手合影,祝跳舞媽媽們“今年20,明年18”,像眾人熟悉的鄰裡街坊;在五股維格鳳梨酥夢工場,他大方試吃鳳梨酥,還用閩南語大讚“好呷”,真性情表露無遺;在烏來,他穿上泰雅族服裝,融入歡樂的人群……肢體的接觸,眼神的交流,遠比用嘴説出來的話要讓人感受更深切。這一次,張志軍用他豐富的“語言”、獨特的人格魅力,拉近了與台灣基層民眾的心理距離。
這種張氏“語言”,是台灣民眾“聽”得懂,並樂意傾聽的。
接下來,他還將走向田間地頭,並將大家的眼光引向霧峰林家,這個流淌著抗日愛國熱血的大家族,引領大家追憶兩岸共禦外辱的歷史,發掘民族共同的記憶。
這樣的身體力行,舉重若輕,是最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潤物無聲。
張志軍27日參訪高雄行程
08:40 參訪中都濕地
09:15 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
11:50 參訪小林村、杉林區木瓜果園
15:30 參訪佛光山
17:00 參訪義守大學並與學生座談
19:30 國臺辦與陸委會茶敘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