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凋零”背後是文化傳承挑戰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6-03 16:06:56 | 來源: 重慶晨報 |
每當一些傳統節日到來,就有人感嘆節日的凋零:“中秋節淪為月餅節,端午節就是吃粽子。”在傳統文化傳承日益面臨挑戰的前提下,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
無論是中秋節、端午節或者其他節日,與其相伴的各種習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當時的生産方式和生産力的體現。隨著世易時移,其中的一些部分被保留、發揚了下來。如中秋節吃月餅、端午賽龍舟包粽子,無論它們是手工製作還是機器生産,都是社會變遷使然。也有一些部分習俗,在漫長的時代變遷中産生了變化甚至被替換掉。如近年來,重陽節逐漸變為老人節,各地紛紛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以鍛鍊身體、交流感情。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儀式,恐怕現在已沒有人會想起。
正如吃月餅被保留而迎寒被替換一樣,文化習俗的變遷也有其“物競天擇”的法則,一旦不能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相適應,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就會將其“淘汰”掉。
客觀地説,當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現狀確實堪憂,不少極具文化底蘊的儀式、方式逐漸被遺忘。這需要我們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也仰賴普通公眾的堅守。讓人遺憾的是,不少地方對於文化的傳承變成了膚淺地發展“節日經濟”。火熱的節日慶典和豐富的節日飲食背後,非但沒有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反而使其失去了靈魂和內涵。
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內涵多為親情、團圓。所以,更應討論的是,社會的變遷對我們的家庭和親情産生的影響。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大量流動等,家庭形式發生變化的同時,親情也在逐漸疏離。這一點,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日漸增多等現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社會最基礎的組成個體,家庭倫理和親情的緊密親疏重要性自然不必贅言。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