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應簡化成“粽子”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6-03 16:05:51 | 來源: 福建日報 |
在一個日益現代化的年代,我們更有理由懷念那些與民族血脈息息相關的傳統,比如屈原,和農耕社會裏的端午節。
端午節到了,你還在家包粽子嗎?門上還挂著菖蒲嗎?窗間還別著艾葉嗎?你還會扶老攜幼去江邊看龍舟嗎?你還會在孩子腦門上抹雄黃酒嗎?還會教他誦《離騷》嗎?
源於千百年前農耕社會的端午節,是中國最具傳統特色的節日,如今,人們像把中秋節稱為“月餅節”一樣,把它稱作“粽子節”。但是,端午不應簡化成“粽子”和“放假”。
眼下,隨著現代文明的推進和外來文化的滲入,傳統的節日習俗受到極大的衝擊與挑戰,一些東西正逐漸演變:做龍舟不再是神秘的祭祀,變成了商品化生産;粽子不再是長輩的手藝,大工廠流水線生産並裹上了真空包裝;菖蒲、艾葉不再家家皆有,卻化作了汨羅江畔鮮見的風景……在許多地方,端午節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留了些物質,少了些文化。
留住傳統習俗,是為了留住背後的精神內核和民族血脈。如端午的意義之一紀念,紀念偉大的屈原,紀念拳拳愛國之心。如何讓文化之根不在歲月的齒輪下斷裂,而在常態化的教育中歷久彌新?
傳統的節日裏,有我們每一個人的根。留住它,我們該做、能做的,還有很多。袁汝婷
新聞推薦
- 犯錯、改錯、再犯錯、再改錯……這就是美國“對臺折騰律”!2025-02-18
- “沒有文化,何談産業” 臺媒痛呼:台灣的哪吒在哪?2025-02-18
- 大地上的追夢人——記開春後的在閩臺胞2025-02-18
- 國家電影局發佈!《哪吒2》22日起在港澳地區上映2025-02-18
- 閩臺親上親 融合向未來——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邁出更大步伐2025-02-18
- 遊戲、網文、影視劇……中國故事“出海”又出彩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