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 台灣年輕人“復古”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6-05 15:39:46 | 來源: 新華網 |
▲台灣年輕人熱衷學生運動(資料圖)
“太陽花學運”落幕之後,近期又發生震動全臺的捷運無差別砍人案,這讓台灣輿論再度聚焦在年輕人身上。台灣的年輕人到底怎麼了?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高失業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導致年輕人走上街頭或拿起屠刀?是什麼讓年輕人放棄遠大理想只願追求“小確幸”?這一連串的問題引人深思。近期,羅大佑、林懷民及邱毅等台灣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表達對青年議題的關注。導報今天開始推出“台灣年輕人到底怎麼了”系列報道,關注台灣年輕人的困境與未來。
“他們的靈魂、精神和理念,都活在過去”
台灣資深媒體人、政論名嘴唐湘龍是圈中“另類”,他很少在節目上人云亦云。在“太陽花學運”正夯、媒體一片叫好之時,唐湘龍卻“逆潮流而動”,痛批學運。他在《失敗國家的墓誌銘》這篇文章裏大作悲聲:“台灣正式步上‘失敗國家’之路,我們眼睜睜看著年輕人為自己挖了墳。”字裏行間,唐湘龍對學生的批評,流露出的是他基於關切的痛心。
唐湘龍對於此次學運觀察入微,他告訴導報記者,“太陽花學運”現場的面孔,與過去20年來台灣街頭運動的面孔並不一樣。這群年輕人的不滿與訴求,雖然是由一些造成社會衝突的議題延伸而來,但學生們所採取的這種暴走、違法手段,“過去沒有如此這般的學生運動”。
唐湘龍認為,過去的學生運動強調政治體制的改革、追求政治體制的合理化;這一波學運雖然也是社會能量的累積,並有著“公平正義”的包裝,但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反中”以及清晰的“台獨”訴求,在台灣好幾年都沒出現過。“即使是民進黨,都很久沒有人敢公開宣揚‘台獨’主張並將其作為政治訴求。”在唐湘龍看來,年輕人雖然外表時尚光鮮亮麗,但他們的政治、經濟訴求都非常落後,甚至是“復古”。
“可以説學生的這種訴求,很類似上世紀70年代拉丁美洲被殖民國家的訴求。”唐湘龍嚮導報記者介紹,當時拉美國家反對列強的擴張,反對經濟強權、政治霸權。切斷與從前殖民母國的關係來保障自己的權利,這種做法曾經在拉美風行一時。然而,在全球一體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拉美再也不提這樣的做法,而一群台灣年輕人卻提出這種倒退幾十年的訴求,“他們的靈魂、精神和理念,都活在過去”。更何況,兩岸關係也與拉美國家的情況沒有任何相同之處。(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
集體沉迷“小確幸”年輕人需要真正“歷史感”
“學運狂歡”剛過去不久,台灣就發生了捷運砍人案。令台灣人震驚的是,兇嫌鄭捷竟然是個年僅21歲的大學生。雖然這只是一件偶發的刑事案件,但也促使台灣社會反省整個教育體系。在唐湘龍眼裏,過去20年裏對台灣年輕人最大的影響是教育改革的失敗。“20年前開始的教改,當時父母都覺得從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轉向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很好的進步,也吸取了西方很多的教育理念。”但是20年之後,西式教育的成效在台灣並不如預期那麼好。大學教育普及了,但精英教育卻弱化了。“大學生呈現量産的狀況。大學畢業不再是理所當然的社會精英,這讓他們的未來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學校教育商業化的同時,家庭環境也在改變。當前台灣生育率極低,幾乎每個適齡女性只生一個小孩。而在唐湘龍的年代,每個家庭大概生育四個小孩。在他看來,這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成為家長的掌上明珠,導致年輕人的人際關係養成,面臨以往從未有過的情況。當家長的掌上明珠走上社會,發覺自己不過如此渺小,其中的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或許是現實太冷酷,理想太遙遠,當下台灣社會的普遍心態,不再是“四小龍”時代的積極與自信,而是充滿台灣味的“小確幸”。唐湘龍認為,人生追求原本無所謂遠大或細微。如果能把一件很小的事情做到精益求精,這也可以是一種幸福的事。“但現在的問題是,台灣整個年輕世代都在追求‘小確幸’,有遠見、有理想、有帶動性的年輕人不見了。”但在唐湘龍眼裏,熱衷於街頭學運的年輕人只是為自己“掘了墳”,他們的理想不是理想,他們的訴求亦缺乏遠見。“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是真正有歷史感的年輕人。”然而在失敗的教育改革之下,這種“歷史感”看上去是那麼稀缺。它絕不是學運領袖們頭腦裏的“復古”訴求,而恰恰是這種訴求的反面。
新聞推薦
- 時政長鏡頭丨共“進”未來2024-11-04
- 中國走在了世界第一!今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有望突破30億2024-11-04
- 第136屆廣交會:小産業贏得大市場2024-11-04
-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閉幕2024-11-04
- 發團金門!福建遊客:親切又神秘,期待2024-11-04
- “60後”臺胞秦巴腹地覓鄉愁 紮根40載心安即為家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