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評論:台灣教育界從學生教授到"部長"都在作假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4-07-14 15:55:33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假論文風波,引發震驚。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事實上,台灣學術界充滿學術門神、學閥,一些大牌教授帶著徒子徒孫搶奪研究資源,但他們發表的論文只是衝量而已,罔顧了學者應該對社會的貢獻。
《中國時報》評論指出,台灣教育界“作假成風”,12年義務教育免試還要考會考,根本是假的;某些學生因為升學需要去當志工,不是真心服務,心態上是假的;大學教授用假發票報賬,連“教育部長”都捲入假論文風波。從學生、教授、“部長”都在作假,如此教改,如何成功?
台灣學術界有很多陋習,從現在角度來看,很不可取。在台灣大學評鑒及教授升等上,過去幾年非常重視論文數量,在有需求的狀況下,許多名教授號召子弟兵,爭取研究經費生産論文,但主要在衝量,真正有影響力的論文不多。
過去曾有小咖副教授,難以向“國科會”爭取到大筆的研究經費,因此向大牌教授靠攏,由大牌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經費就源源不斷,轉一個彎後,創造出一番風景。
蔣偉寧昨天説,過去每年從“國科會”爭取到的經費不到100萬元新台幣,但其實他因具土木專長,從“工程會”、“交通部”爭取到不少計劃,這些經費都是來自當局部門。
蔣偉寧是不是學閥,不是自己説了算,應該接受外界檢視,如果他率領徒子徒孫做出的論文根本沒有用途或對台灣社會無貢獻,那無異只是爭取公共教育資源的學術門神。
評論批評説,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涉及在論文投稿國際期刊時,虛構同儕審查,讓台灣學術界蒙羞。蔣偉寧有17篇論文和陳震遠挂名發表,然後説兩人不認識,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如此明顯疏忽,豈是蔣偉寧一句“和他不熟”就能結案?
台灣學術界論文濫用挂名,明明沒什麼貢獻的人,也要加進來挂名,然後分享點數,以便升等或爭取研究經費。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不但未設法調整,自己還同流合污,如此“教長”,如何領導杏壇?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