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環境合作項目成效顯著 成為南南合作典範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4-07-23 11:25:01 | 來源: 海峽飛虹 |
海峽飛虹消息(駐肯尼亞記者 王新俊)7月22日,中國-非洲環境合作項目(二期)成果新聞發佈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舉行。專業人士表示,通過中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及非洲國家合作夥伴之間的共同努力,中非環境合作項目已經成為一項國際間南南合作的成功範例。
中非環境合作項目由中國科技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2008年共同發起,旨在通過中非專家之間的技術交流、信息共享與示範工程建設等,幫助非洲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能力。項目二期于2011年啟動,中方共有14家科研單位在尼羅河、坦噶尼喀湖和撒哈拉沙漠地區的16個非洲國家展開環境援助,內容涉及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處理、乾旱預警、節水農業和防沙治沙等方面。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霖豪認為,中非環境合作項目(二期)開展三年來成果顯著:
“中方的團隊和非洲的團隊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在UNEP(聯合國環境署)的支持下,在非洲推廣了中國的適用技術,在節水農業、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規劃、水質的檢測、保護和恢復,還有乾旱農業這方面做得比較不錯。這個項目也得到了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社會的關注,非洲國家也非常歡迎,他們特別希望進行下一步的合作。”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南南合作特別協調員、同濟大學教授李風亭表示,中國很多在環境方面的經驗值得非洲國家借鑒:
“我想我們國家過去三十多年經濟高速發展,很多經驗是值得非洲國家借鑒的,包括水資源的保護、水處理技術、節水農業等等,這些技術非常適用。所以説在非洲推廣這些技術,對非洲國家提高民生水準應該是非常有幫助的。”
蘭州大學參與了中非環境合作項目(二期)中旱地節水農業技術合作、開發與示範的課題研究,負責這一課題的熊友才教授説,他們的研究團隊在肯尼亞三個半乾旱地區採用微集雨技術,通過連續三年的實驗顯示,這種成本低廉的技術使當地玉米和小麥産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前景非常可觀:
“如果在肯尼亞乾旱、半乾旱地區大面積推廣中國西北的這種旱地節水農業技術,就會給他們的糧食産量帶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我們希望,通過測算,只利用它三分之一的耕地,就可以生産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整個肯尼亞人口。如果在全境推廣的話,我們有信心,能夠把它從一個饑荒大國變成一個糧食出口國家。”
默罕默德·阿卜杜爾-穆奈姆博士是聯合國環境署非洲區域辦公室生態系統管理地區團隊負責人,他在總結中非環境合作項目(二期)成果時説,這一項目堪稱中非在南南合作中的成功範例,並對項目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下一階段的合作將會更大規模地傳播知識、分享成功實踐經驗,在科技和學術範疇交流信息,不僅能對非洲國家決策層在面臨環境挑戰時提供警示、産生影響,也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可能。”
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肯尼亞內羅畢給排水公司還分別與中國同濟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分別簽署了兩份協議,涉及水質監測和恢復繼續合作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合作規劃。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