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90後”為住公屋不要事業 學者:可悲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01 10:54:13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香港的低收入人群可以申請公屋,這讓一些年輕人看到了另類的“機會”。一名香港“90後”的小年輕,在網上傳授自己輪候公屋的經驗:滿18歲開始部署,副學士畢業後只做散工確保收入不超標,3年達成上樓大計。此舉惹來網民炮轟。
拿了樓做什麼工作都可以
一名“90後”青年在討論區講述與妹妹如何申請公屋:他剛滿18歲即遞表,至妹妹夠18歲即加入,以家庭形式排隊,後來參加特快計劃,3年後成功上樓。
他更呼籲網民“就到18歲就好準備啦”,結果惹來逾百網民留言口誅筆伐,有人批評他霸佔公屋資源,也有人認為可以爭取便爭取。
“90後”Gary(化名)説,一家三口住市值逾450萬元(港幣,下同)的房子,眼見樓價攀升,希望以公屋作踏腳石轉買居屋。為了不超過申請入息上限,他兩年前副學士畢業後一直擔任會展散工,妹妹則做兼職秘書。“總收入不可過1.4萬元,我月入2000至6000元,妹妹做兼職數千元,資産在審查前半年唔爆(不超標)就得!”
他形容,取得公屋如打機過關,因住滿10年才需每兩年申報收入。他直言“拿了樓做什麼工都可以”,其妹剛轉了月入逾萬元的文職,他則準備考紀律部隊。對於網民謾罵,他表示理解。
學者:為爭公屋不要事業可悲
香港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説,2005年未有計分制前,非長者單身人士的公屋申請者僅兩萬多,迄今已增至逾12.6萬,比一般家庭還多4000宗,“計分制吸引年輕人提早申請,預支未來住屋需求”。20年前編配公屋時,會考慮申請人原先住屋環境,按緩急先後分配,現在沒有這項政策,令不少人可鑽空子。
港大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則指出,年輕人為爭取公屋寧願放棄事業黃金期,損耗社會生産力,風氣不可助長。有人把取得公屋視為中六合彩,為間房做散工,浪費事業搏殺期,可能影響日後發展。
對於如何防止有人以兄弟姐妹合併方式輪公屋,房署發言人表示,為善用公屋資源,申請人的未婚兄弟姐妹若在輪候期間結婚,不論其配偶是否獲香港入境權,必須在公屋申請內除名。過去3年,當局每年處理約8000宗抽查或懷疑濫用公屋個案。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25萬人上凱道發聲!馬英九勸賴清德“好自為之”被6.6萬人點讚2025-04-27
- 稅惠宣傳進企業 精準服務促發展——瀋陽市舉辦“臺港澳企業稅務政策解讀會暨臺港澳企業家座談會”活動2025-04-27
- 漢臺青年東湖高新企業行:解碼AI新圖景,共探發展新機遇2025-04-27
- 平樂榕津第十屆媽祖文化旅遊節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開幕2025-04-27
- 台北、桃園、台東雲南同鄉會騰衝開啟尋親之旅2025-04-27
- 桃花源裏 青春共旅——“相約桃花源·攜手向未來”2025年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營側記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