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一村》:超越分歧的眷村故事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01 15:02:10 | 來源: 時代週報 |
《寶島一村》劇照
台灣戲劇家賴聲川和“台灣電視教父”王偉忠合作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全部台灣班底,紮根眷村故事,講述民族情感。在華人地區巡演近50場後,它即將來到我們身邊,來到《寶島一村》故事裏的對岸。
那段脆弱的歷史
《寶島一村》演出介紹的第一句話是:“這是一個不説很可能就會隨即消失的故事。”
“1949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的60萬軍人、軍眷是中國近代史上僅見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在人類歷史中也算是一次巨大的遷徙。當時為解決新移民的居住問題,政府興建不少臨時性的眷舍予以安置。這批當時被視為戰敗外來者的新住民,帶著反攻大陸的期望,在這些眷村中居住下來。”
承載這群飄洋過海、離鄉背井人們的“眷村”,在六十多年的歷史中幾經變遷。1947年用從日軍接收過來房屋改建的“軍眷管理處”遠不夠分配,1949年遷臺的不少軍人、軍眷們就在駐軍附近以竹籬笆或木制材料興建“臨時住房”,時任“婦女聯合會領導人”的宋美齡也募集經費興建眷村。當蔣介石 “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承諾逐個破滅後,人們不得不對這片“竹籬笆的世界”開始進行加固、加蓋,以適應更長時間的居住和第二代人口的增加,眷村最早的“村民”們在等待中逝去了青春,也在這裡養育著青春煥發的新眷村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台灣政府從人口增加和居住安全問題的角度出發,開始陸續對眷村進行改建,許多眷村在這個進程中消失,越來越多的眷村人及後代開始搬離眷村、融入當地。到2009年底,曾遍佈全台灣的上千個眷村中的最後一個也將遷拆完畢,乾淨得仿佛它們從不曾存在過一般。
位於台北新地標101大樓旁的信義公民會館,是由原四四南村部分建築改建而成的“眷村博物館”,也是現在台灣能看到 “眷村原貌”不多的幾個地方之一。一條窄巷旁是原本每戶3.5坪的一層半居住空間,村民們自發動手將其改建得更加通透實用,幾片住宅區中有一塊空地,就是大人、小孩們活動的場所。眷村中原本作為軍事試用的碉堡,早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便淪為人們的儲藏室,也是小孩子躲迷藏的好地方。
年輕的館長陳美伶對時代週報記者介紹説:“四四南村是台北地區第一個眷村,是為大陸青島遷臺的四十四兵工廠員工和眷屬所建,他們抱著一年半載後返鄉的心渡海來臺,卻在這裡度過了漫漫幾十個春秋。” 這片明顯經過修繕的眷村舊舍,和一旁的高樓對比起來仍顯老舊,卻更易承載人情故事。居住在信義公民會館旁的“眷村二代”張天智隨父親來台灣時只有3歲,現在是景新里的“裡長”,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説:“父親去世時,我年紀小什麼都不懂怎麼做,鄰居的爸爸媽媽們很自然地就跑過來幫著我家做壽衣、辦喪事、抬棺材。眷村裏的人都覺得彼此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不親,土親。我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子女也是這樣,知道該為村子做點什麼,為村民做點什麼。”每個眷村中都居住著來自中國四面八方各省各民族的人,方言、飲食、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卻因為有著同樣的貧窮、苦難與鄉愁,而格外地守望相助。
台灣的眷村文化熱
賴聲川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如果王偉忠不出來推動的話,可能眷村會被遺忘掉,因為那些破房子有誰會去在乎呢?從某一方面來説,王偉忠就是眷村的一個代言人,就是因為他,眷村開始被人們注意,不管是從文學、文化、戲劇的方面來講,他都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因為他一個人的關係,就激起了這個時代的人的好奇和認識。”
王偉忠推動眷村文化的最初原因只不過是“到了懷舊的年齡”,台灣南部眷村出身的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説:“50歲的人群對於生命、出生的地方會做一些反省和回想。這種風潮常在戰後“嬰兒潮”中産生,日本有《幸福的三丁目》,大陸也有《血色浪漫》、《陽光燦爛的日子》,香港也有。別人在大樹下侃談聊天,文人騷客借助文字開始回憶。眷村有時代背景,老人的慢慢逝去更增加了時代的滄桑感,再加上整個台灣的眷村全部要拆掉、改建,所以這些人長大之後的回溯,是有感情在裏面的。”
就是在這樣的情感之中,王偉忠在2007年拍攝了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這部本來只是用來告訴孩子“我們是怎麼來的,來台灣住什麼地方”的視頻家譜,剪輯後在社會放映,引起了極大反響。這之後的王偉忠一發不可收拾,幫桃園縣拍攝紀錄片《想我眷村的媽媽》、在自傳《歡迎大家收看》中談及眷村文化,拍攝了以眷村為背景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與《閃亮的日子》,還聯合姐姐王蓉蓉出版《偉忠姐姐的眷村菜》。仿佛在一夜之間,整個台灣掀起眷村文化的熱潮,“每七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和眷村有關聯”,人們都開始談論眷村故事、試作眷村菜,伴隨著熒屏上眷村人的生活而大笑、流淚。
歡笑與淚水交織的《寶島一村》
也就是在這股“眷村文化”熱潮中,王偉忠希望在舞臺上留下這群人的歷史,他很自然地想起了賴聲川。正如戲劇學者陶慶梅曾説:“百年以後的人們,如果想知道20世紀末台灣的面貌,如其翻舊報紙或過去的影像,不如看一齣賴聲川的戲。”賴聲川在戲中從不記錄具體的歷史事件,卻飽含抽象的、耐人尋味的歷史情緒。
從2007年開始,王偉忠在近兩年中不定時間、不定地點向賴聲川講述自己和鄰居們的數百個眷村故事,這些涉及到25個家庭的故事在賴聲川的腦海中長久激蕩,終於在某一個時刻形成了大致的舞臺樣貌。王偉忠説:“眷村故事大體都很相像,就好比眷村房子一樣。”賴聲川終於決定排演的眷村戲,也以一個虛擬眷村《寶島一村》為戲名,將眾多眷村故事融合為3個家庭五十多年的生活經歷,分做三幕,第一幕是1949年到1950年,第二幕(上)從1968年至1972年,(下)從1972年至1975年,第三幕從1987年到2007年。這三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內集中展現的故事,是大陸與台灣分離60年來,眷村人記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消息一齣,來自台灣各界演員紛紛自動報名,最終確定的演員陣容中,有一半是來自軍、公、教各個眷村,也幾乎囊括了台灣中生代演員中的優秀者。其中居中恒、萬芳、馮翊綱是台灣金鐘獎的影帝、影后,郎祖筠、劉亮佐、那維勳等是台灣舞臺的中堅力量。“台中市市長”胡志強同樣出身眷村,他的女兒胡婷婷接到《寶島一村》演出邀約立刻放下電影工作。在台灣頗富盛名的戲劇團體“相聲瓦舍”乾脆就將年底的演出行程更改,讓其靈魂人物馮翊綱、宋少卿參與演出。
2008年12月5日,《寶島一村》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第一次亮相,至今在台灣、新加坡等華人地區演出超過40場。講述兩代人故事的《寶島一村》,難得地讓兩代觀眾都説:“這就是我的故事”;當演員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的時候,一位老太太站起來大聲合唱;有太多觀眾在結束之後仍呆坐在座位上久久不願起身,默默拭淚;王偉忠的姐姐在戲後找到賴導,泣不成聲地道謝,連王偉忠都流下眼淚;同樣出生眷村的華人影星林青霞看過之後説:“這是什麼樣的一部戲啊,讓人如癡如醉。”
對於一個大陸觀眾而言,《寶島一村》又意味著什麼?《寶島一村》內地引進人王可然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從第三分鐘開始,我馬上就融入其中:這就是我的父輩和我兩代人的青春故事!我只能偶爾抽身出來反想一下‘這講的是台灣嗎?’然後又立刻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一位二十歲出頭的大陸觀眾觀看了《寶島一村》後,也開始改變自己對台灣的原本印象,沉默良久。在台灣,不少“深綠”的年輕人在《寶島一村》的觀後感中寫下“原來你們和我們是一樣的”這樣的話語。
儘管1949年之後,兩岸走上不同的歷史道路,但《寶島一村》讓我們看到:拋開政見,抹去刻意營造的敵對情緒,在歷史大背景下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的歷程與生命的情感是何其相似。
對於賴聲川和王偉忠而言,來大陸演出《寶島一村》是如此重要,他們推掉了來自美國多個城市的演出邀約,將在2010年1月開始,將《寶島一村》帶到廣州、東莞、深圳、杭州、上海與北京。
的確,王可然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很佩服龍應臺,但全部看完後我非常氣憤,她就像是將我們歷史的傷疤揭開,然後再往上面撒上一把鹽,好像這種仇恨永遠不能消除一樣。要知道,當年不是你死我活的吞併,而是面對‘中國往何處去’時兩種不同理想的碰撞,我們應該警醒的是那些在政治謊言的刻意營造下,普通人被誘發出的巨大的、醜惡的仇恨感。”在王可然看來,貌似溫和的《寶島一村》更加強大,它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並期許我們一個或許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