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台灣要拼的該是經濟 而非軍備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08-26 10:08:13 | 來源: 新華網 |
近日,一名“深綠”的台灣女生向我諮詢,在大陸有沒有合適的工作可以介紹給她。好奇之下追問,原來如她一般台灣地區公立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依舊無法找到可以支付令人滿意的薪水的工作,因此才會不得已想要“西進”大陸,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發展。
薪水低興許不僅僅是這名台灣女生的切身感受,抑或是大多數台灣地區民眾的切膚之痛。據臺媒報道,今年上半年台灣員工薪資平均每月為5.0343萬元(新台幣,下同),但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薪資只有4.8622萬元,仍低於1998年的4.8774萬元。換言之,在台灣地區物價飛漲的今天,台灣民眾的薪資水準卻不及16年前。
面對經濟發展滯後的困局,台灣地區當局上上下下,從馬英九到各個競選人,無不高喊“拼經濟”的口號。但是口號雖響亮,民眾卻仍免不了質疑臺當局拼經濟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就如台灣“行政院”近日通過的2015年度總預算案來説,其中顯示,歲出較今年增加2.3%、預算總金額為1.96兆元,明年預算編列以社會福利居首,其次是教育科學文化、軍事預算,三項支出佔總預算的五成八。
按此預算看,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等開銷居首算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台灣當局號稱要精簡部隊,縮緊開銷,軍事開銷卻達3121億元,佔總預算的15.9%,相較2014年度的經費有增無減。而不斷喊出要拼經濟的臺當局,在經濟發展上的預算卻僅為2709億元,只佔總預算的13.8%,遠不如軍事開銷的預算。
事實上,台灣當局為了不斷“深化”美臺關係,每年都花費大筆經費向美國購買過時或已淘汰的軍機、軍艦等軍事裝備,且價格都要遠高於美國對外軍售的價格。這似乎就是美國要把軍售對中美關係的傷害,利用其中的差價從台灣地區身上進行彌補。比如,近期台灣向美國採購的30架AH-64E阿帕奇直升機,含後勤、人員訓練等總價593億余元,單機價格7.9億多元,比賣給希臘同類型機種貴了三分之一,且首批阿帕奇直升機抵臺不久後便發現飛行安全有問題必須停飛。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臺軍仍不滿足,台灣地區防務部門“戰規司副司長”張文碩19日甚至還聲稱,台灣空軍未來希望採購性能更高的戰機,F-35戰機就是選項之一。
究其根源,台灣當局願斥鉅資購買過時或已淘汰的軍備,甘做“冤大頭”也是企望尋求美國的保護。但從長遠看,美臺關係是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的。美國對台灣地區的一切顯性的或隱性的承諾從來都是以其自身利益為轉移的。
台灣當局應知曉,惟有台灣地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民眾安居樂業才是其社會安定的最大保障。同時,海峽兩岸關係持續、深入、和平發展,才是確保其安全的關鍵所在。台灣地區真正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拼的應該是經濟,而不是軍備。
新聞推薦
- 蔡奇出席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併發表主旨講話2025-07-11
- 王毅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2025-07-11
- 文明互鑒·藝術交融!慶祝中意建交55週年藝術特展綻放中意文明對話之光2025-07-11
- 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季在廈門啟幕2025-07-12
- 中國腦圖譜研究系列成果集中發佈 珍貴數據供國內外學者研究2025-07-11
- 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活動成果豐碩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