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魂兮歸來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08-29 10:58:33 | 來源: 你好台灣網 |
據台灣媒體報道,臺軍方27日迎回當年在印度、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英靈牌位。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十萬官兵馬革裹屍,客死他鄉。日前,臺當局防務部門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台灣。在入境處,軍方象徵性地在入境證件查驗臺蓋章,表示英靈入境,典禮莊嚴肅穆。最後,英靈牌位被捧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儀式。
據悉,在2000年,台灣首次從印度迎回駐印軍陣亡將士靈位;2009年,從巴布亞新幾內亞迎回被日軍擄至當地擔任奴工的被俘軍民靈位;這次從緬甸迎靈是第三次,也是烈士人數最多的一回。
魂歸故里,是華夏民族表達落葉歸根的一種信念。為忠烈招魂,厚葬為國捐軀者,既是讓烈士入土為安,也是提醒後人不忘歷史,致敬英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那是仁人志士視死如歸的達觀,但後人如果忽視、輕慢為國捐軀者,將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和子孫後代。
近80年前的那場反侵略爭自由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人不分東西,地不分南北,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奮起抗敵。舉凡在抗戰中犧牲的都是忠烈,沒有黨派之分,於今尚可理解。但長期以來囿于意識形態的束縛,不少抗戰遺址(包括烈士墓)失于保護,逐漸消亡。例如鮮為人知的重慶空軍墳,如今荒草萋萋。那裏長眠著三百多位戰死於保衛陪都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國民黨政權潰退後,墓園歷經盜墓者的瘋狂挖掘以及革命者的掘墓,烈士魂飛魄散。近年雖經修葺,但已是面目全非。重慶城曾有一座全國唯一的“中國抗戰勝利紀功碑”,已被人們淡忘,今人只識解放碑(“人民解放紀念碑”取代之)。一直以來,抗戰文物保護要看風向,猶抱琵笆半遮面,大量文物任其湮滅。不正視歷史,談何保護歷史、開創未來?
其實,遭殃的不僅是抗戰遺跡,眾多紅軍以及其他時期的烈士墓或陵園同樣遭遇不測。年久失修,致陵園破敗不堪;市民不敬讓陵園不再肅穆;被商業開發蠶食,竟淪為拆遷。江蘇鹽城市抗日烈士陵園就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被開發成為營利性公墓,一邊是荒涼的草叢中烈士寒酸的墳冢,一邊是簇新美觀的民用墓穴。四川巴中烈士陵園也曾遭遇被商業拆遷的厄運,當地政府竟能容忍“挖祖墳”之行徑。有目擊者稱拆遷時“烈士墓毀之殆盡,部分骨灰盒朽爛,骨灰散落一地,現場一片狼藉”。
魂兮,歸來。歸來的不光是那些志士,還有舍生取義的精神,和人心。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2025-05-08
- 兩岸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福建一季度利用台資6.4億美元2025-05-09
- 歐盟將對美國關稅準備反制措施並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2025-05-09
- 多項指標刷新紀錄 廣交會彰顯中國外貿底氣2025-05-09
- 2025兩岸(廬山)青年交流發展大會開幕2025-05-09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部省際工作會議在福州舉行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