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臺聯理事楊曉:築夢金融的臺胞二代

北京臺聯理事楊曉

 

北京臺聯理事楊曉

 

中國台灣網8月6日消息 “作為一個臺胞二代,真正感覺歸根的地方仍是台灣,而大家最樸實的願望便是統一。”北京臺聯理事楊曉近日在北京接受本網的專訪,講述了她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故事。

 

久居北京的台灣血脈

 

楊曉小時隨父親一直長居大陸,大學畢業後更是一直在中信銀行工作至今,鮮少返臺。生於大陸長于大陸,可身體裏留著的仍然是台灣血。就如她介紹自己時説的那樣:“我是被大陸文化熏陶的台灣人。”

 

楊曉的父親是全國臺聯名譽會長楊國慶先生,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的楊國慶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赴日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在那個物質生活並不充實的年代,面對祖國的召喚楊國慶先生毅然回國,擔負起聯絡兩岸的責任,在之後的幾十年裏一直積極地為了維護兩岸統一而奔走。

 

提到台灣,楊曉口中出現的最多的詞彙也正是“父親”兩個字。“父親這幾十年為兩岸所付出的辛勞我都看在眼裏,他並沒有刻意的教導我什麼,但是通過他的行動就足以讓我深深地明白台灣人對國家統一的憧憬和願望,也讓我深深地覺得臺胞應該對祖國統一做貢獻。”

 

為了能真正切實的多幫到一些北京打拼的臺胞,楊曉加入了北京市臺聯這個大家庭。説起臺聯,楊曉動情的表示。“加入北京市臺聯以後,我發現咱們臺聯的工作真的比想像中還要更好。臺聯經常都會組織我們這些理事去一些在京的台灣企業參觀,和他們面對面的交流。雖然平時我的工作很忙,但我還是希望能多幫一些台灣同鄉。”

 

“現在在北京的台灣人各方面都已經很便利了,我們主要也是聯絡幫助一些有困難的臺商,像密雲一些相對來説比較偏遠的地方檯聯也會組織理事去那裏,我也希望能在未來幫助更多在本地經營的臺商,了解他們情況,多為他們提供方便。”

 

關注百姓的理財顧問

 

楊曉為人所知更多的是因為她的本職工作。從未有過離開中信銀行想法的她,三十年來已成為金融信貸領域頗具權威的專家。和很多其他金融領域的佼佼者們往往關注大資本大運作不同,楊曉關注的始終是平凡的大眾。

 

楊曉尤其重視老年人與女性客戶的權益。在零售銀行部任職期間,楊曉特別針對前兩者積極佈局了“兩卡”,即為女性客戶量身設計的“香卡”和針對老年人設計的“信福年華卡” 。“香卡”除了一般的增值服務外,還包含女性專屬保險與旅遊特惠等服務。“信福年華卡”則很獨創性的推出了預約掛號服務。基於中信銀行這些特色服務直到現在仍然是中信銀行力推的産品。

 

除此之外,中信的出國金融服務也離不開楊曉團隊一直以來的付出。截至目前,中信銀行獨家代理美國、意大利、新加坡領事館收取簽證申請費,受美國領事館和簽證神人雙重委託,為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傳遞簽證申請材料的業務。同時,還有多種針對留學生的專門服務。

 

正如楊曉所説的那樣,“依託中信控股特有的金融資源,整合旅遊、醫療、地産領域,以一站式服務,最終讓一般投資者財富增值,這些是我們一直在堅持也是未來要努力去做的更好的事情。”

 

心繫兩岸的金融行家

 

楊曉的辦公室中最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墻壁上挂著的合影照。那是她和與她一起拼搏在金融行業的“戰友”們的合照,大大小小的相框與照片裏很有人情味的大合影讓人很難把楊曉同傳統人們印象中“高冷”的女強人形象聯繫在一起。

 

説起照片中的人物,楊曉不無感慨的説道。“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這些都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就是我的家人,雖然有的現在已經離開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是一家人。每次看到照片都能想到當初的點點滴滴。”

 

“在三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金融這個領域。那時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不要説個人理財業務,大陸銀行就沒有提供對私人的業務,全部都是對公業務。非常感謝領導的信任,我當時很榮幸的被派往人民銀行參與到了對個人金融服務相關條令的制定。我不知道是不是全中國第一筆,但是中信銀行的第一筆個人房貸正是在我手裏完成的。”

 

直到現在,回憶起當年和同事們一起工作的楊曉還流露出激動地神情。

 

“現在早就不一樣了,祖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都已經這麼發達,就好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一樣。”被問起工作中的困難時,楊曉對記者投以一個爽朗的笑容。“在工作當中確實有很多不容易,但在銀行這麼多年我獲得的快樂遠遠比付出的辛勞多得多,難忘的事情有很多,卻不覺得有什麼累或是辛苦。”

 

談到兩岸經貿金融領域的發展,楊曉露出自豪的笑容。“作為一名工作在金融行業的臺胞,我很高興地説在現在的兩岸交流中,金融是在各個領域中走的最遠也是走的最深入的。以富邦入股廈門銀行為例,在這之後富邦證券、富邦財險等等一系列金融平臺迅速的搭建起來,這其實就説明兩岸在金融方面已經全面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業務交流,兩岸的金融企業未來一定會有更密切的往來。”

 

雖然因為商業原因楊曉沒有透露中信集團同台灣方面的具體業務成果,但從楊曉自信的笑容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積極的因素。(中國台灣網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