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印度投資8年增長37倍 明年將達1000億美元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9-19 10:28:15 | 來源: 人民網 |
9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印度總統慕克吉邀請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中印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歷史悠久,此次到訪的第一站古吉拉特邦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時曾經到訪過的地方,也是莫迪的故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指出,當前中印關係發展比較平穩。中印兩個大國互為最大鄰國,雙方對雙邊關係都看得非常重要。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中印關係從客觀角度來講,應該好,對兩家好,對亞洲好,對世界好,而且中國推進中印關係友好發展的願望是非常真誠的。
近年來,中印經貿合作持續發展,在諸多領域成果顯著,展望未來,投資將成為中印經貿合作的新亮點。我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自2000年以來快速增長,2006年之後增長勢頭尤為迅猛,從2006年到2013年,約增長了37倍。
據不完全統計,2011~2012年,中印首腦會晤6次、政府部門交流15次、軍隊領導交流2次、議會議員交流2次、政黨領袖交流2次、民間文化交流9次。六類外交主體在兩年間交流累計至少有36次,涉及內容包含安全、政治、經貿、文化、科技、國際及區域合作等諸多方面。
投資將成新時期中印經貿合作亮點
我國對印度直接投資仍然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僅排在印度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的第28位左右。中印均為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孕育了大量投資機會。在全球生産鏈上,我國一直側重於硬體設備的生産,而印度則致力於軟體服務外包和生物制藥研發。國際金融危機後,兩國均面臨著加快本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任務,産業發展模式的互補性為擴大中印投資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具體來看,基礎設施建設、IT軟體及相關服務、製造業可以成為我國企業赴印度投資的三大重點領域。
印度是中國在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印度也是中國海外工程承包和投資的重要市場。印度主要依靠服務業出口促進經濟增長,中國在短期內難以取代印度在計算機軟體、制藥、金融管理等領域的強勢。同樣,中國在基礎設施、電子産品領域的優勢,印度也難在短期內實現趕超。但是,隨著未來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可以預期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餘額有可能會下降。
印度《經濟時報》此前也提到,隨著兩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雙邊聯繫將更加緊密。中、印雙方需要尊重彼此的比較優勢,發揮合力,共同擔負起世界經濟引擎的重要角色。此外,中印在上海合作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機制、東亞峰會、東盟“10+1”、亞歐會議、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等多邊國際舞臺上,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和足夠的合作領域。
2015年經濟合作將達1000億美元
中印經濟交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印貿易往來多發生在經濟繁榮的歷史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朝,笈多王朝時期,印度一方面和當時的拜佔庭帝國、希臘、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有著廣泛的貿易,另一方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和中國進行貿易。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珠、鑽石、檀香木、象牙、棉布、絲紗等,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亞麻、銀、金、乾果等。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中印建交,蜜月時期雙方僅簽署了中國西藏和印度通商交通協定,經貿關係和政治關係並沒有同步發展,1950~1962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僅僅2.6億美元。
對峙時期,印度單方面停止了對華貿易,兩國邊境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保持平靜。這一時期,除了1964年的27萬美元的貿易外,其餘年份均為零貿易狀態。
中印恢復正常化時期,1998年之前,中印關係有了突破性發展,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1998年由於印度把“中國威脅”作為其發展核武器的理由和藉口,中印關係遭遇寒流,
一年以後的1999年6月,印度外長賈斯萬特?辛格訪華,幾乎脫軌的關係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之後中國領導人提出了擱置邊界衝突,加強經濟聯繫的務實主義建議,引發了中印貿易戲劇性的增長。2002年,中印貿易總額達到49億美元,如果包括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在內,則貿易總額接近90億美元。200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自此,中印雙邊貿易進入飛速發展時期。
2000~2010年的10年間中印雙邊貿易額從29億美元上升到617億美元,增長了20多倍。由此,中印經濟依存度也伴隨著兩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得以顯著增強。這阿塔爾?比哈裏?瓦傑帕伊于2003年6月中印雙邊貿易飛速發展時期的訪華,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兩國宣佈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政治、經濟關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兩國總理于2010年12月發表聯合公報,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並確定2015年將雙邊貿易提升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
外交歷程:蜜月、對峙、正常化、全面發展
自1950年中印建交至今已有60多年,兩國關係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段,表現出四位一體的現實特點。
一:政治熱經濟冷(1950~1959)。1950年4月,兩國政府互派大使,中印外交關係從此正式建立起來。“蜜月時期”持續到1959年分歧公開化。
二:對峙時期(1959~1976)。1959年因為西藏問題、邊界問題,中印關係開始倒退、急轉直下,從分歧走向對抗,進入局部衝突和全面對峙的時期,長達17年。
三:正常化時期(1976~2000)。1976年7月,印度政府率先派出訪華大使,同年9月,中國新任駐印度大使陳肇源到到達新德里。中印兩國駐對方大使館“有館無使”的非正常外交狀況結束,大使級外交關係得到實際恢復。1998年印度突然進行核子試驗,還公開把核子試驗的理由一度説成是“中國威脅”,中印外交關係受到嚴重衝擊,短期內急劇倒退。2000年兩國關係走出核陰影,著眼雙邊關係大局和長遠,歷經慢熱、經歷曲折、走上正常化的中印關係持續了24年。
四:關係全面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進入21世紀,中印首腦正式訪問對方國家已達8次(多邊外交場合中印首腦在對方國家或第三地的會晤不在此列),具有恢復性、突破性和昭示性的特點。所謂恢復性,是指納拉亞南訪華和朱鎔基訪印,從首腦外交層次上恢復了被印度核子試驗衝擊了的中印關係,為兩國深入探討和解決若干難題架起了首腦對話平臺。所謂突破性,是指瓦傑帕伊訪華和溫家寶訪印,在西藏-錫金問題、邊界問題、經貿關係問題上有突破歷史、超越現實的大手筆。所謂昭示性,是指胡錦濤、溫家寶訪印和辛格、帕蒂爾訪華,對保持兩國高層頻繁互訪、友好深入對話的勢頭具有昭示作用。中印關係在21世紀實現了全面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中印關係的現實特點表現為“四位一體”,即中國和印度是有著約2000公里共同邊界、2000年友好交往歷史的鄰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長期快速穩定發展的大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在後金融危機時代被譽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國家;是21世紀多邊外交舞臺上十分活躍、頗有影響的外交角色。
文化交流:從玄奘取經到寶萊塢
“中國與古吉拉特邦的聯繫源遠流長。兩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在古代就非常活躍。中國僧人玄奘曾在古吉拉特邦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莫迪曾如此説。在印度官員發放的小冊子《沃德訥格爾挖掘現場及佛教遺産》中,特別提到西元641年玄奘在當地“造訪200家寺廟,拜訪萬名僧人”。可見自古以來伴隨著中印經濟交流的還有中印間的文化交流。
中印交流肇始於秦代,到兩漢時逐漸頻繁,在隋唐時趨於高潮,宋元時更加深入。在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樂、舞蹈、天文曆算、文學語言、建築和制糖等傳入中國。同樣,中國的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傳入印度,也極大地豐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國《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遊記更成為印度構建古代歷史的基礎。
中印解放和獨立後,伴隨著兩國關係的每次重大突破,兩國文化合作方面也都有大動作。1988年,印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時,兩國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2003年,瓦傑帕伊總理訪華時簽訂了《中印政府文化合作協定2003年至2005年執行計劃》,今年,雙方還將簽署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化交流執行計劃。這些協定和計劃使兩國的交往向機制化發展。
就交往的內容和形式而言,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較單一,幾十年間只有互派文藝代表團,由少數高校或研究機構翻譯介紹一些著作,引進電影等方式。而現在則推出了“文化月”、“友好年”等活動。2013年是“中印友好年”,在1月兩國商定的38個項目中,文化項目佔了一半,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互派文化部代表團,互辦“電影節”,中國向印度派京劇團,在印舉行“山西民俗藝術展”、“陜西文化周”,印度則將派傳統舞蹈團、寶萊塢歌舞團來華。中國在印度完成那爛陀玄奘紀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陽白馬寺舉行印度風格佛殿的落成儀式和開光典禮。此外,還有美食節、文物展、新書發佈、研討會等。
中印文化古老而有生命力。它們曾創造了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現在又在創造著被著名學者譚中先生譯成“中印大同”的“CHINDIA奇跡”。
古吉拉特邦:不只是總理故鄉
古吉拉特邦(英語:Gujarat),是習近平訪印的第一站。舊譯瞿折羅、胡茶辣,是位於印度最西部的邦,北靠拉賈斯坦邦,南接馬哈拉施特拉邦,東鄰中央邦。邦內氣候北部乾燥,南部沿海降雨較多,有眾多的歷史古跡和豐富的民間手工藝和民間舞蹈,。面積18.7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廣東省略大,最新人口統計超過6000萬,海岸線長1600公里,為印度各邦之最,自古以來航海商貿活動活躍。該邦面朝阿拉伯海,那裏曾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處。
古吉拉特邦是納倫德拉?莫迪總理的故鄉,他自稱“茶農之子”,1950年9月17日生於現古吉拉特邦的沃德訥格爾。古吉拉特邦的博爾本德爾是前國大黨領袖聖雄甘地的出生地。首府甘地訥格爾就是以甘地的名字命名,訥格爾是印地語“城鎮”的意思。在該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有甘地紀念館。
過去10年古吉拉特邦GDP增長率超10%,這個傳統的“商業之邦”走在印度改革最前沿,創造了“古吉拉特發展模式”,近年來更被西方媒體追捧為“印度最受歡迎的投資地”,被印度人比成“印度的廣東”。工業化程度較高,有石油,化工,紡織,水泥,煉油,化學肥料,機床及電氣工程。礦産有天然氣及石油。農業産品則有花生,水稻及棉花。其基礎設施建設和吸引外國企業投資設廠尤為突出。(常紅 王玨忱)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微視頻|合作共贏 惠及世界2024-11-05
- 數讀中國|跨境電商主體活躍 貿易新動能加速釋放2024-11-05
- 從“接訂單”到“造需求” 潮玩之都“玩”出新花樣2024-11-05
- 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辦2024-11-05
- 兩岸媒體人點讚“兩路”精神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