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發現“小腦萎縮症”第40種致病基因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4-09-25 21:27:19 | 來源: 香港《文匯報》 |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後排左一)率領30人團隊研究小腦萎縮症致病變異基因,為曹氏姐弟及其家族(前排兩位)找出病源。香港《文匯報》圖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導致 “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的變異基因,該小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發藥物。
報道説,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又稱“小腦萎縮症”(SCA),是香港的罕見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發病年齡大多在20歲至40歲,其小腦、腦幹及脊髓由於基因變異,退化萎縮,基因變異大部分源於家族遺傳,少數人是基因突變。
醫學界現時得知不同基因變異可引發不同類型的小腦萎縮症,中文大學24日公佈,該校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致病的變異基因。
報道説,小腦萎縮症是其中一種腦退化症,與平時認知的腦退化症不同,患小腦萎縮症的絕大部分病人的記憶不會衰退,但受小腦萎縮影響,行動和語言能力會逐漸下降,初時會步履不穩、肢體搖晃,中期説話含糊不清、肌肉不協調難以書寫、進食吞咽困難等,晚期已無法言語、不能站立須以輪椅代步,最後因身體不能正常製造蛋白質而慢慢死亡。
SCA無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賴物理治療和復健延緩病情及維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擁有SCA病徵,下一代患病的機率可高達50%。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團隊,招集來自醫療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神經內科等多個學系的專家,研究香港本地小腦萎縮症家庭的致病基因。
團隊將上萬個基因與人類基因圖譜用計算機分析對比,尋找基因異常的特質,經過3年時間,在其中一個家庭的基因裏,成功找出第四十個引致SCA的變異基因。
團隊成員、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顧問醫生袁月冰24日指,醫學界可利用數據研發藥物,做好遺傳諮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測試結果可助他們決定生育計劃。”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