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臺海研究期刊主編:研究期刊當下與未來

《臺海研究》創刊週年座談會9月26日在上海舉行。

 

臺海研究》創刊週年座談會9月26日在上海舉行。《台灣研究》、《台灣週刊》、《台灣研究集刊》、《現代台灣研究》及《臺海研究》的主編相聚座談會。上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台灣研究集刊》主編張文生、《臺海研究》主編倪永傑、《台灣研究》主編劉佳雁、《現代台灣研究》主編郭健青、《台灣週刊》副主編孫雪峰。(中國台灣網發)

 

《臺海研究》創刊週年座談會9月26日在上海舉行。《台灣研究》、《台灣週刊》、《台灣研究集刊》、《現代台灣研究》及《臺海研究》的主編相聚座談會,結合自身經驗,針對目前大陸臺海期刊的現狀與前景進行分析與研討。

 

《臺海研究》編委會委員、主編倪永傑總結創刊一週年的工作時指出,《臺海研究》創刊以來爭取多方重視支持,找準定位,提高品質,放大格局,填補了上海作為三大台灣研究重鎮卻沒有一份涉臺刊物的空白,站到了台灣研究的前沿,發表了一批高品質的論文,逐漸成為台灣研究的重要品牌、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引領研究、團結學者、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載體,其在兩岸學術界中的地位、其對兩岸雙方決策參考的影響越來越大。

 

倪永傑關於《臺海研究》一年來的努力方向和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引起在座幾位主編的積極響應。

 

倪永傑指出,《臺海研究》創刊以來,重視編審、編輯印刷等各個環節,嚴把品質關,但編輯水準與品質仍有待提高。編輯隊伍的不穩定影響到雜誌各個環節的運轉。各位主編均對編輯隊伍的建設表示重點關注。

 

《台灣研究》主編劉佳雁指出,編輯隊伍的固定化不但有利於形成順暢的編輯體系流程,更是期刊品質的有力保證。《台灣研究集刊》主編張文生在介紹經驗時亦指出,《台灣研究集刊》建立了比較完整規範的編審制度,文字編輯工作由專職人員擔任,減輕了主編和副主編的工作量,從而能將更多精力放在主稿與審稿方面。

 

《臺海研究》的稿源方面,倪永傑介紹指出,《臺海研究》致力於抓住“大咖”學者、中青年學者,主動邀稿。全力擴大、培養《臺海研究》的作者隊伍,打造基本盤,發揮上海專家學者影響與優勢。每期都有台灣學者的論文,吸納台灣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一做法得到各位主編的高度贊同。

 

《現代台灣研究》主編郭健青認為,從編委會組成來看,《臺海研究》集中了上海地區的涉臺研究大家、權威學術機構與學者,“海派”的特色非常明顯。同時,重視台灣作者使《臺海研究》成為兩岸互動的具體體現,兩岸的學者通過雜誌文章進行交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體驗。

 

然而缺少稿源依舊是期刊存在的問題之一,倪永傑指出,高品質的、大陸學者的稿源少,這與大陸學者台灣研究隊伍小、實力稍顯不足有一定關係。劉佳雁也認為,涉臺研究領域作者群不大,閱讀者少是各家期刊都面臨的問題。《台灣週刊》副主編孫雪峰認為,期刊約稿可以建立一批相對固定的作者群,一定程度解決期刊的稿源問題。

 

各位主編均對《臺海研究》創刊一年來的成果表示高度讚揚,認為《臺海研究》“起點高”,短時期內取得豐碩成果,刊載不少學術性與創新性結合較好的研究論文,形成良好品牌效應。

 

據倪永傑介紹,《臺海研究》辦刊兼顧理論研究與現實政治需要。一是突出學術性,對台灣問題開展學術研究。介於學術與政策之間,偏向學術。二是突出政策性,內容聚焦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台灣問題中的熱點、難點、焦點議題等。

 

劉佳雁認為,《臺海研究》目前幾期中的文章轉載率高,和契合當下兩岸熱點話題密不可分,這一定位非常好,要繼續保持下去。張文生也對《臺海研究》政治性、理論性與現實性的結合表示認同。郭健青還指出,建議未來可以針對兩岸形勢及熱點需要,對相關話題設置專題進行集中約稿和跟蹤,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與深度性。

 

座談會持續近四個小時,各位編審同仁還針對期刊的欄目設置、期刊規範等問題進行深度交流與探討。並盛讚座談會將台灣研究期刊的同仁聚集起來,集中交流辦刊中遇到的現實性問題與困難,有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中國台灣網記者 張潔)(中國台灣網9月29日北京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