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從顏色上分貴賤辨等級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5-01-22 17:12:36 | 來源: 遼寧日報 |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説“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
據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
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然而,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
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