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施政報告》突破常規格局大開

“一國”和“兩制”是香港發展經濟的雙重優勢。

 

近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發佈2015年施政報告,引發香港媒體和輿論連日關注。持續兩個多月的非法“佔中”收場,“佔中”的危害更是讓民眾看到,反對派為一己之私的政改鬧劇最終傷害的是香港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福祉。1月7日,香港第二輪政改諮詢啟動。步入政改關鍵年,香港特區政府的工作重點和應對之道無疑牽動各界關注。

 

“佔中”鬧劇收場後港府的首份施政報告,42頁的內容,聚焦政改和民生。不僅回應了房屋問題、青年人問題、退休保障問題等社會普遍關注,給出具體措施;還首次在開篇就公開闡釋“一國兩制”和香港政制發展的憲制基礎。

 

香港輿論評價説,勇於突破常規,可謂是回歸17年來,最務實、最敢於回應挑戰的施政報告。

 

回歸《基本法》凝聚共識

 

《施政報告》一開首就提到香港政制問題,指出目前香港要在落實普選和原地踏步之間作抉擇,要警惕偏離《基本法》的主張,強調本港的權力來自中央,在“一國兩制”下的“自治”是“高度自治”,不是“絕對自治”,更不是隨意自治。他又説,“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史無前例的體制,沒有國際先例,亦沒有“國際標準”,要實現普選行政長官,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

 

“佔中”撕裂香港社會,輿論各界對此多有反思。反對派卻似乎並無意停下來傾聽民意,行政長官發佈施政報告的當日,反對派亦在立法會惡意抵制,延遲會議議程。有香港媒體發表評論稱,反對派蓄意窒息香港政制發展和經濟民生,卻打著爭取“真普選”、“真民主”的幌子,特區政府嚴明立場、澄明偏差有著十分現實的意義。

 

在政制發展問題上,梁振英指出,對偏離《基本法》的主張,我們要有所警惕。過去一年多有關政制發展的討論,説明社會上有不少人對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以及對政制發展的憲制規定,在認識上仍有偏差。

 

1月2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港表示,《施政報告》體現特區政府“緊貼民意”。“一國兩制”的落實過程中既重視“兩制”,也要重視“一國”,彰顯法治精神是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石。

 

正本清源,只有回到法治的軌道上來,才有利於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有利於香港早日實現普選。解讀《施政報告》,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定淮教授表示,梁振英對香港社會進行了一次非常清楚的《基本法》啟蒙。這對澄清誤解、凝聚共識,非常重要。

 

“一國”“兩制”是雙重優勢

 

“一國兩制”不僅關係香港政制發展,也關係香港經濟發展。

 

回歸以來,香港背靠祖國內地,平安度過金融危機和“非典”侵襲,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然而,在香港與內地日益緊密的經貿聯繫中,也出現了“深度融合”之痛。資源整合、人員流動帶來的文化衝突難免,深度融合都要面對的問題卻被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用作挑動兩地矛盾,立法會中亦常有議員借此反對與內地加強聯繫的相關政策。

 

對此,梁振英不但在《施政報告》中公開闡釋“一國兩制”的認識誤區,指出特區政府與中央的憲制關係,還于1月19日進一步指出,“一國”和“兩制”是香港發展經濟的雙重優勢。“兩制”使香港從亞洲或內地的金融中心中脫穎而出,“一國”令香港能成為國家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相信隨著國家推出更多經濟改革措施,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會進一步加強。

 

是發展還是停滯?經濟發展必然觸及包括兩地融合等在內的系列深層次問題。《施政報告》從凝聚共識開始,香港一些政治團體、商會、機構紛紛表示支持。特區立法會擁有最多議席的政治團體民建聯表示,《施政報告》還就社會普遍關注的經濟議題提出了新建議並作出財政承擔。梁振英也在隨後的記者會上進一步表示,本屆政府願意碰觸“老大難”問題,望市民與港府同心同德。

 

三個警告各有所指

 

張定淮表示,《施政報告》提出了3個警告:第一個警告是針對香港社會當中的一部分人,他們不願意正視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第二個警告是針對一部分忽視香港經濟發展的人;第三個警告則是針對港大的《學苑》雜誌,這份雜誌在前年和去年都發表了“港獨”的言論。

 

“港獨”對於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傷害不言而喻。近年來,“港獨分子”除了宣揚“港獨”言論,亦發起不少激進的行動。反對派為了政治利益,招攬激進青年和學生,蠶食年輕一代的思想,更是讓香港社會心生警惕。

 

《施政報告》對於錯誤的國家觀念,採取了“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指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的口號有違憲制。《施政報告》沒有掩蓋矛盾,而是著力解決問題。《施政報告》點明批評《學苑》雜誌,期望青年學生要增加對國家與香港之間憲制關係的認識,不要被社會上一些分離主義意識誤導,走上“港獨”的不歸路。

 

有香港媒體認為,“港獨”思想侵蝕部分青年,跟青年及學生缺乏基本國情知識,對內地了解不足不無關係。港府之前擬推行的“國民教育”被反對派稱為“洗腦”而極盡批評阻撓之能事。因此,青年政策也是《施政報告》最受關注的部分。

 

在加強兩地交流方面,報告中提出計劃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試行資助及支持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促進專業交流合作。《施政報告》還提出成立3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資助創新青年發展活動;推出青年公屋以及青年交流及實習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