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在諾獎名單中的記者:海明威、馬爾克斯、莫言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0-10 17:07:00 | 來源: 深圳晚報 |
當更多的人開始用重新發現的眼光,去審視這張由112位作家組成的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名單時,竟然發現:原來有這麼多記者“潛伏”這張“世界年度文學家”的名單裏。
他們是海明威、馬爾克斯、懷特、略薩、伊姆雷、帕斯、蒲寧……而中國作家莫言的口頭禪之一就是“我們報社”,他曾是《檢察日報》的記者。
這只是一個偶然嗎?有人説,記者與作家只有一墻之隔,真的是這樣嗎?
不想當作家的碼字工不是好記者?
拋開諾獎不説,記者出身的作家人數其實一直以來都不在少數。一邊自嘲“碼字工”的現實,一邊又暗自激動地懷揣著“寫作夢”,這也許是大多數東、西方記者的共同心態。
海明威可能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記者出身的諾獎得主了。他的《老人與海》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同時,也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利策新聞獎。
從初中開始,海明威就為兩個文學報社寫文章;升到高中後,他成為學報的編輯。18歲時,他在美國著名的《堪城星報》當了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寫小説”也從那時起開始成為他畢生的夢想。
而記者生涯也對海明威未來的創作産生了重大影響。儘管他在《堪城星報》僅僅工作了6個月,但這段經歷卻奠定了他日後的寫作風格。在授予海明威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瑞典文學院特別提到他的編輯記者生涯對他日後爐火純青的寫作技巧的影響:“海明威在新聞報道的嚴格訓練中鍛鍊出了他自己的文體風格。”
記者與作家之間,只有一墻之隔?
在先後入圍2011年布克獎、2012倫敦圖書獎的英國駐俄記者、作家A.D.米勒的話看來,記者和作家只是殊途同歸的兩個身份,“記者用事實來構造故事,作家用想像創造場景,然而這兩個職業有著共同的終極目標:真理”。
他認為,作家和記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作家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記者則在還原一種現實,但是他們都共同地想表達真實和真理。對於記者而言,真理是真實發生的事件,而作家則研究關於人類、決策、道德、心理、愛情、野心和恐懼的其他真理。”
儘管只隔著一道墻,但畢竟還是有一道墻存在著,比如身為事實的記錄者,記者們的寫作與作家相比,往往個人的存在感比較微弱;而政治和社會因素,也更容易將他們的注意力帶離純文學本身。
成功跨越這道墻並非易事。本屆諾獎得主阿列克西耶維奇就曾因為自己的作品有著太多記者寫作的烙印而苦惱。她的第一本書《那時我正要離開村莊》,先是因為尖銳批評政府而被禁止出版,但這本書後來始終未能出版的原因卻在她自己——因為她覺得這本書“太像記者寫的”,而不想再出版這本書了,而在最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形式之前,她曾經嘗試過各種文學體裁。
深圳晚報記者 陳黎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