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生在大陸:看大陸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島的角度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5-10-13 16:47:23 | 來源: 人民日報 |
蔡亦欣近照
“我覺得不能只從台灣的角度看世界,畢竟現實的因素不能讓我們只停留在一個島的角度。未來我想要回台灣把我認識到的東西帶回去。”
只為心儀的清華園
蔡亦欣來自台灣,2012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並輔修新聞學雙學位。此前她已經考上島內的最高學府台灣大學,卻斷然放棄,選擇重新復習1年,報考北京清華大學。原因很簡單:“台灣大學只是台灣地區的精英,但清華大學是全中國的精英,量級不一樣。”
還是一名高一生的時候,蔡亦欣就第一次回到祖國大陸。“我是從台南來的,跟其他地方相比,對大陸的認識比較少。但是我每來一次,大陸就變化一次,後來我來的週期越來越短,大陸的變化卻沒有變慢。”這種讓人切身感受到的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影響著求學的蔡亦欣,“我覺得在清華讀書的動力是生存,如果不讀書就生存不下去。所以,北京是更適合年輕一代奮鬥和打拼的地方。”
現在的蔡亦欣擔任著清華大學學生會台灣組組長,為在大陸的臺生服務,緊張忙碌卻樂此不疲。她帶領的台灣組每年會組織30名台灣高中生來大陸參加為期5天的大陸體驗營活動。她説,這些台灣少年來之前和當年的自己一樣,對大陸的認識有限。我希望通過這5天在北京的獨自生活,讓他們對大陸有更切身的了解和全新的認識。
站在大陸看世界
能夠到北京清華大學這個大陸最高最知名的學府學習國際關係和新聞學,蔡亦欣感到很幸運,並且一直對自己當初的選擇堅定不移。她直言:“我覺得不能只從台灣的角度看世界,畢竟現實的因素不能讓我們只停留在一個島的角度,未來我想要回台灣把我認識到的東西帶回去。”
選修了清華大學新聞專業的蔡亦欣,新聞理想在高中時就已經種下。她説,當看到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道時,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些報道與自己的切身感受差異極大。她舉例説,清華和北大的硬體和軟體設施其實都很好,但在台灣記者的筆下,這兩所學校卻被描述得那麼“艱苦樸素”。她覺得這樣的報道不公正也不客觀,希望自己未來的努力能夠使這一現象有所改變。
蔡亦欣説:“我覺得台灣近幾年是以媒體亂象而出名,新聞報道的品質和品質都不好。好像他們的眼睛都蒙上了一層紗,他們的心靈在寫下這些文字之前已經有一些固有的印象帶動他們的這些文字,所以我覺得要把這層紗揭開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我要借鑒大陸媒體的經驗,帶回台灣,希望對台灣的媒體亂象有所幫助。”
播撒愛,收穫富足
儘管在清華大學的學習生活已是忙碌而豐富的,但蔡亦欣並沒有忘記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她的第一次大陸之行。就是去陜西省渭南市的屯張村小學進行支教。
真誠的付出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蔡亦欣最純粹的質樸的愛。離開學校的那天,蔡亦欣一早就聽到宿舍外頭有吵鬧聲:原來,全校所有的孩子一趟又一趟地進出教室,把課桌椅搬到操場,圍成一個大圈;他們説,只要把老師圈起來,老師就走不了了。蔡亦欣當下就哭了。
這個離別的場景讓蔡亦欣回去之後久久不能忘懷。她把孩子們的照片洗出來,拼貼在一張大紙上,挂在家中顯眼的地方,每天想著孩子們帶給她的記憶和思念。第二年的夏天,她又踏上去往青海的支教之路:“這兩次的支教生活就好像在我和這片土地之間牽了一根線,我理所應當地覺得,我就應該去到離他們更近的地方。”
這就是蔡亦欣,嬌小柔弱的身軀裏蘊藏著強大堅忍的力量,嬌子光環下堅守著予人玫瑰的初心,豆蔻年華中懷抱著遠大成熟的理想。我們相信,這樣的蔡亦欣,不論走到哪,都會是愛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