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重建區發現百年石渠、磚墻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0-22 10:29:1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一幅位於中環威靈頓街及閣麟街交界的石墻,估計是清光緒至宣統年間落成的戰前平房遺跡/大公報實習記者楊州攝
中新網10月2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有民間團體在中環重建區範圍內,發現多處古跡,包括近百年曆史的石渠、樓房墻基遺跡和古老招牌等。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指,中環重建區範圍內有多處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文物,如威靈頓街與閣麟街交界處,有一座過百年曆史的舊房青磚墻。
古跡復修專家王鴻強表示,從舊房青磚墻外表估計,明顯不是水泥造的,而是黃泥混雜糯米水和蔗糖建築而成,算是香港的第一、二代建築物,目測是在1830至1911年期間落成,當時是平民的住宅區,現時已荒廢。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表示,分別在嘉咸街和卑利街發現近百年曆史的石渠,當中嘉咸街的石渠于1922年落成,卑利街的石渠于1928年落成啟用,由花崗岩砌成,用作引水。
他稱,卑利街石渠是香港現今僅存的以花崗岩砌成的路邊石渠,貫穿整條卑利街,具有歷史價值,其前身是U形渠,當年為方便行車,故將U形渠改為平石渠,並保留至今。
王鴻強指出,在卑利街石渠的旁邊有戰前的賣炭店舖“英記堅炭”,根據招牌外觀評估,應逾70年曆史。他稱,按古跡辦的評估方法,該石渠及店舖屬古跡,應該受評級及保護。
羅雅寧認為,近百年曆史的招牌及石渠,理應給予古跡評級,也建議石渠需原址保留,至於招牌原址保留還是移到其他地方,則有待商議。
兩個關注組質疑市建局未就重建區範圍做詳細評估,忽略或隱瞞有關情況。他們擔心古跡會在重建期間被破壞,要求市建局修訂設計,並要評估情況而作出保育措施。
新聞推薦
- 哪些國家能免簽來中國?最全列表一起看2025-08-05
- 福建向金門供水七週年 累計供水逾4300萬噸2025-08-05
- 中國駐法使館舉行法國友人捐贈抗戰歷史照片交接儀式2025-08-05
- 美將向部分簽證申請者收取最高1.5萬美元保證金2025-08-05
- 兩岸信眾共祭清水祖師 閩南歌聲架起心靈之橋2025-08-05
- 堅持高品質發展 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