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引路 德國女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經典作品80年後亮相中國美術館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劉思恩):中國藝術界認為,德國女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的藝術作品對中國藝術,尤其是版畫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力。魯迅先生是將凱綏·珂勒惠支版畫引進中國的第一人,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畫後,魯迅在與木刻青年會晤或通信時,經常談起珂勒惠支先進的藝術思想、嚴格的創作態度和精湛的版畫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學習珂勒惠支。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國版畫家的作品中依然可見珂勒惠支風格的刀法,可見其深厚的影響力。

 

2015年10月21日,《中國美術館國際交流系列:黑白的力量——凱綏·珂勒惠支經典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主辦、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基金會協辦,得到了中國文化部、德國駐華大使館與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鼎力支持,共展出凱綏·珂勒惠支的經典作品120件,匯聚了六家德國重要博物館和藝術機構以及珂勒惠支作品重要藏家所提供的經典藏品。展品類型包括雕塑、全套版畫系列、自畫像系列、海報等,全方位地展現了這位非凡藝術家的藝術風貌,許多作品均為首次登陸中國。

 

為促成此展,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多次與德國駐中國大使與文化參贊洽談。他介紹,由於魯迅先生的介紹,使得許多中國人了解、崇敬珂勒惠支。珂勒惠支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於她創作中的深刻性、思想性、社會性、文化性和藝術性。

 

吳為山表示,珂勒惠支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普通大眾的情感融為一體,通過她的藝術來弘揚正義、宣傳正義。她的作品反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社會無産階級艱苦的生活境遇,也反映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世界動蕩、世界經濟危機和納粹統治的局面,她的作品在生與死、戰爭與和平等一切矛盾的因素當中,找到了表現的節點和存在的價值。前不久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展覽中,有大量中國人民抗日期間的木刻,這些木刻的形式感,包括精神性,很多來自珂勒惠支這種藝術的理想,包括正義的情懷。

 

吳為山説,因此今天舉辦的展覽特別取名為“黑白的力量”。因為黑白是分明的,本身木刻版畫、石版畫都是通過黑和白、線條塊面等體現,在黑白的表現力和刀刻的力量當中,展示了藝術家最深刻的,也是最純粹、最正義的情感,能讓人感受到一個藝術家的靈魂所在。“黑白”用在這裡,更有精神力量的體現,也就是體現了珂勒惠支她的愛憎分明,非常符合中國人民對於珂勒惠支精神的理解。

 

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是德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風格結合了質樸的現實主義與奔放的表現主義風格,充分展現了她對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關切,同時滲透著濃濃的人文情懷。珂勒惠支的作品主題豐富廣泛,如生死、悲喜、戰爭、社會現狀、母愛,以及生命中那些閃爍著愛與智慧的光芒的瞬間。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家魯迅發起了針對年輕藝術家的木版畫課程,該課程被認為是中國“革命版畫”的搖籃。這些革命版畫的榜樣是不同的歐洲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就在此列。

 

德國策展人克勞斯·西本哈爾表示,凱綏·珂勒惠支在德國非常有名,然而令德國人吃驚的是,她竟然在中國如此有名,而她的出名是因為中國作家魯迅的介紹。

 

德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郝志強則表示,今天舉辦珂勒惠支的展覽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核心就是人--人的生存近況,人的生與死,饑寒交迫……這樣的主題在今天也仍然是有效並有影響力的,因為在今天,不僅是在戰爭區域我們遭遇到這樣的主題,不僅在敘利亞,在世界範圍內,我們在現實中都重遇這樣的主題。今年是紀念“二戰”勝利70週年的特殊年份,同時也是東德西德統一25週年,舉辦這個展覽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展覽也是中德兩國在文化方面進行合作和友誼的一個非常好的力證。

 

展覽詳細介紹凱綏·珂勒惠支的人生經歷、藝術成就,與中國的淵源。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的一件雕塑作品《飛翔的天使》(Der Schwebende)中天使的面部肖像即珂勒惠支本人,這出自珂勒惠支相交多年的“藝術戰友”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之手,作品中傾注了他對自己的至交好友的愛慕與欽佩。這件作品“飛翔”于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上空,在視覺與心理,在作品本體與設計裝置之間産生了張力而凸現其價值與意義。

 

中國美術館還舉行了珂勒惠支藝術研討會。

 

據悉,展覽將展出至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