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辦“石頭宴”共108道菜 石頭變身美食

——訪奇石愛好者閻寶生

 

一進門,嘿,一大桌"宴席"已經擺好。"四喜丸子"、"紅燒魚"、"清蒸扇貝"……看著讓人食指大動。坐在客廳,八仙桌上擺了幾碟"點心",有"草子糕",還有"拿破侖"。大果盤裏放著"黑瓜子"、"栗子",煙灰缸裏也放好了幾支"香煙"。招待客人的派頭挺足,但您別忙著下嘴,否則非崩了牙不可。這些看似美味的"菜肴"和"點心",全都是石頭。咽下口水,再摸摸,真的是石頭。這些石頭都是69歲的太鋼退休職工閻寶生收藏的,人們稱他作"老閻"。

 

活色生香的石頭宴

 

10月26日上午,秋風蕭瑟,寒意陣陣,但走進桃園北路一社區居民閻寶生家,所有人都忘卻了寒冷。不大的門廳裏,一張大桌子非常惹眼,桌子上滿滿地摞了50道“菜”,“烤乳豬”色澤焦黃,“元宵”滾得圓溜溜,“煎餃”黃澄澄,“牛肉”纖維分明,白嫩的“扇貝”上還撒著蔥花,藕絲切得均勻有致……“菜肴”或用小蒸籠,或用魚盤,或用青花瓷大碗盛放,有葷有素,營養搭配均衡,席間還擺了瓶“茅臺酒”。“好菜好酒”都上了桌,讓人看得垂涎欲滴。

 

“這是我‘奇石宴’的一部分,整個‘宴席’總共108道菜,地方有限,只能擺出來50道。”指著這一大桌“菜肴”,老閻語氣很平常,似乎這真的只是一桌普通的宴席。提起這些石頭的故事,老閻説:“這些石頭都是原汁原味地展現,除了用膠水固定粘合外,沒有經過任何人為的雕飾,石頭的外皮和人的皮膚一樣,不能破壞。”

 

這“奇石宴”只是老閻收藏的一部分,他家兩室兩廳的屋裏,到處都是石頭。老閻還製作了十幾個大型奇石小品。40多塊小石頭組成的“清明上河圖”中,挑擔的、抬轎的、喝茶的、推車的,全部都是石頭。經過加工,這些石頭似乎有了生命,活靈活現地訴説著它們的故事。而在“紅色系列”中,一塊黑石上天然印有“八一”兩個小字,老閻在石頭上放了一把戰刀形狀的石頭,寓意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三顧茅廬”小品中,給一枚似乎穿著長袍的石人加了把扇子,就變成了“諸葛亮”,對面3個惟妙惟肖的石人分別是劉、關、張,配以黑檀木雕就的底座,石頭展現的意境令人回味。

 

北上南下收集奇石

 

老人説,他目前收集的奇石已有幾萬塊。2005年,剛剛退休的老閻在迎澤公園參加了一次石博會。原以為石頭粗拙笨重,想不到竟然富有靈氣,讓人産生無限遐思。從那時起,老閻開始與石頭結緣,碰到圖案有趣、形狀有特點的石頭,便收集起來,還專門和朋友到垣曲縣黃河灘去“淘石”。

 

原以為山西山多石頭多,並不缺奇石,但從奇石收藏角度看,山西的奇石資源並不算太豐富。而新疆和內蒙古有不少戈壁石,經過上億年的風化,被沙子天然琢磨出各種造型,質地和顏色都屬上乘。為此,老閻跟著藏友坐一晚上大巴車到銀川,再倒車去阿拉善左旗,從當地牧民手中採購,經常是以20元一箱的價格買回石頭,運回太原再慢慢挑揀。戈壁石有奇趣,而廣西柳州的水石和桂林的古陶石則另有一番風味,溫潤而手感好,聽説這些信息,老閻又南下去淘石。

 

時間一長,根據各地舉辦石博會的時間,老閻每年都有了固定的“日程表”。3月份去石家莊,6月份去哈密,7月份到烏魯木齊,8月份去柳州,9月份去阿拉善。陶醉在石頭海洋中,老閻感受到了極大的快樂,就和過節一樣。

 

因石頭而豐富的人生

 

到處“趕會”選石頭,連路費帶買石頭,去一個地方就得花幾千甚至上萬元。身為太鋼一名普通退休職工,老閻每個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工資經常花得精光,成為名副其實的“月光族”,有時甚至還得兒子資助。在老閻家裏,除了床就是石頭,每天與石頭為伴,還得花費不少精力和金錢,這是為的啥?

 

老閻説,沉浸在石頭的世界裏,可美哩!這些石頭是象形石,都有生命,可以“對話”。譬如“屈原駐足汨羅江”的石頭小品,當老閻在新疆拿到那塊石頭時,腦海中就呈現出屈原的歷史故事。前不久,看到一塊石頭形似蘿蔔,已經收集了一大桌“菜”的老閻自然不能錯過,回來後配了“蘿蔔纓子”,讓人越看越喜歡。因財力所限,老閻的石頭單價通常在幾十元到千元之間,但經過他配以不同的背景,石頭就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境。

 

老閻的文化程度並不高,高中畢業。他説,把玩石頭的石友中,不少人文化層次都很高,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自己也在不斷學習,才能與更多石頭産生“共鳴”。在此過程中,老閻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不管在北疆還是南方,都有知己,家中也常常會迎來五湖四海的石友,就連最初對他收藏石頭抱懷疑態度的老伴兒,現在也會約朋友來家裏觀賞奇石。對老閻而言,石頭已經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本報記者侯慧琴

 

通訊員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