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官員網絡發文介紹香港“新”古跡

港府官員網絡發文介紹香港“新”古跡

圖一
 

港府官員網絡發文介紹香港“新”古跡

圖二
 

港府官員網絡發文介紹香港“新”古跡

圖三
 

近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絡發文,詳細介紹香港近日公佈的三處法定古跡——

 

珍貴的歷史建築,除了擁有獨特的建築特色外,也跟我們社會的歷史有著緊密的關係。早前我們剛宣佈,將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和西營盤舊精神病院立面列為法定古跡,加強對它們的保育。容我在此為大家分享這三座法定古跡的珍貴价值。

 

位於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山花園的訊號塔(見圖一)于1907年由香港天文臺興建,以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為當時的海員和巿民準確報時。後來隨著無線廣播和電話普及,時間球報時服務於1933年中完成其歷史任務。訊號塔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塔身除了在1927年曾加建一層外,其餘外觀大致保持良好。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大家也可以特別留意訊號塔的入口和大窗用拱石砌成的裝飾。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見圖二)于1922年興建,以悼念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中的死難者。事發當日馬場正舉行週年大賽第二日賽事,事故共造成超過600人遇難,是香港史上一大慘劇。紀念碑位於現時掃桿埔香港大球場上方的山坡,是全港唯一為這宗慘劇的遇難者而建的紀念碑。如果你細心觀賞,便可發現紀念牌樓一方面擁有中式建築常見的涼亭、琉璃瓦、陶塑裝飾,另一方面牌樓的石壁則展現出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裝飾,是糅合中西建築元素的佳作,體現了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

 

至於第三座法定古跡,則是西環著名地標、坊間傳説為“鬼屋”的高街二號舊精神病院(見圖三)。當然,坊間傳説的“鬼”無從考證,但這座建築本身擁有悠久的歷史,見證香港精神科醫療服務的發展。

 

它1892年落成時本身為國有醫院人員住宅,後來于1939年改為精神病院女病房。直至1961年前,這座建築物用作附屬東邊街45號精神病院的病房,因此亦被稱為“精神病院”。後來青山醫院于1961年正式啟用,舊精神病院同年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直至門診部1971年遷出,其後一直空置。

 

遺憾的是鋻於當年建築物本身的狀況,未能全面保留下來,在1998年重建為西營盤小區綜合大樓,但當時仍保留了極為珍貴的花崗石立面。立面呈L形,內有寬闊的遊廊。這座建築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細節,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造工精準細膩。這座建築獨特的外貌,也曾吸引不少本地電影在此取景,為它增添一份社會意義。

 

以上這些法定古跡,都是我們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部分,歡迎大家參觀。(陳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