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糧食補貼力度 提高種糧效益
編輯: 霍亮 | 時間: 2015-11-16 11:15:2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大量的惠農扶糧政策,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不一,不少省份仍存在種糧成本過高效益偏差,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等實際問題。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糧食補貼的力度,提高種糧效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取決於種糧的效益。由於勞動力成本和農資價格的上漲過快,導致種糧的成本在不斷上漲。種糧與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和進城務工的比較收益急劇下降,種糧農民流失嚴重,實際種糧面積減少。為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當前糧價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國家需繼續加大對糧食價格的補貼力度,切實提高種糧農民的經濟效益。
探索有效的糧食價格補貼發放方式,調動糧農的積極性。目前種糧各項補貼呈現小而分散的現象,加之基層由於工作量大、操作困難等原因,實施中大部分都是按農民土地承包面積發放,很難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建議售糧時按售糧的數量來實行“階梯式”補貼,賣糧越多補貼越多。將糧食補貼落實到“糧”上,促進糧食生産。
糧食價格補貼政策應從利於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種糧效益和糧食産量的方向完善。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糧食産量和種糧效益的根本方法是走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種植,推廣良種種植規模。建議地方政府將專項補助資金改為按糧食種植面積和産量的多少來分檔次區分發放,避免種糧專業戶跑項目資金,專心種糧,鼓勵他們在農機及農田基礎設施上加大投入。
建立不同糧食産區分類定價機制,有助於保證邊遠山區糧食種植面積。對於糧食最低保護價,我國目前採用的是全國統一定價,一年一價的形式。這對於糧食生産條件較好、生産成本較低的糧食主産區的種糧農民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但邊遠山區由於種糧成本高,出現虧損和效益低的狀況,不利於鼓勵他們種糧的積極性。而糧食主銷區的自産糧能有效緩解調糧壓力,更應鼓勵其從事糧食生産,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步提高糧食自給率。建議按糧食主産區、主銷區分類區別確定糧食最低保護價,確保不同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保證糧食安全。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同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就中玻建交40週年互致賀電2025-07-09
- 國家發改委: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2025-07-09
- 商務部:將8家台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2025-07-09
- 國臺辦: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7月中旬在浙江舉辦2025-07-09
- “在北京,我看見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2025-07-09
-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今天在山東曲阜開幕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