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大在澳門辦學三十載 培訓七成澳門中小學教師

華南師大在澳門辦學三十載 培訓七成澳門中小學教師

教育專業校外文憑課程88屆澳門班畢業師生合影。趙育生供圖
 

12日晚,澳門特別行政區萬豪軒酒店禮堂裏,身穿碩士服的伍輝燕與45位同學輪番登臺,從華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華師”)校長的手中接過畢業證。這一天,同為華師澳門班在讀碩士的弟弟伍志揚和家人也前來見證。讓伍氏姐弟更為自豪的是,在澳門,一門多位“華師人”的家庭確有不少。

 

今年是華師在澳門辦學30週年。上世紀80年代,在澳門尚未回歸、從未有內地大學到境外輔助辦學的背景下,華師率先試水在澳門合辦高等函授教育:從文憑課程到覆蓋專科、本科、研究生的學位培養,從單一學科到8個專業,為澳門回歸培養數千人才。華師這所廣東高校如今被澳門當地人稱為“澳門教師的搖籃”。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劉鳴及當年參與辦學的多位親歷者在澳門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首度揭秘這段國內高校境外辦學破冰之路的前世今生。

 

背景▶▷澳門超八成教師未受過專業培訓

 

年近七旬的李沛霖至今記得31年前那個難忘的日子。

 

1984年3月7日,時任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何德明與秘書李沛霖兩人奔赴廣州,手裏僅拿著新華社澳門分社(澳門中聯辦前身)的推薦信,剛踏足羊城便直接趕往華南師大教務處,開門見山提出請求:希望華師能協助澳門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開辦教育專業文憑課程。

 

“當時的調查顯示,澳門超過80%的中小學老師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大多只有高中學歷,澳葡政府也沒有能力在華人學校裏開展師資培訓。”儘管現狀讓李沛霖十分焦慮,但對這次大膽的跨境邀請,他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可讓李沛霖意外的是,時任華師函授部主任趙育生聽了他們的訴求後,欣然接受合作意向並馬上向學校領導彙報。時任華師副校長曾近義指示立即著手籌備工作和報批,要設法克服一切困難,創造條件爭取早日開學。

 

“那時澳門還沒有回歸,從未有內地大學到境外輔助辦學經驗,許多政策尚未確定,華師能為毗鄰澳門的人才培養大膽破冰,這份創新膽識和社會擔當值得敬佩。”澳門業餘進修中心創校校長唐志堅説。

 

更讓這群“熱心人”受到鼓舞的是,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國家教委以及駐港澳有關機構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回復。1984年8月,廣東省高教局正式批准華師在港澳地區舉辦高等函授教育。

 

1985年3月6日,由華南師範大學主辦,澳門教育司、澳門中華教育會協辦的教育專業(澳門地區)函授教育課程舉行開學禮。第一屆課程開班時,李沛霖保守預計學員總數有20人,結果卻來了150多人,均為澳門40多所學校的校長、主任和教學骨幹。澳門政府不僅對學歷資格表示認可,更給予該班學員們以學費的資助。

 

“華師創立了‘澳門政府行政管理,內地大學負責教學’的模式。如今,內地其他大學陸續進入澳門辦學並沿用這一模式。”澳門中華教育會前理事長劉羨冰説,這項課程也是兩個地區、澳門官方和民間同心協力、友好合作的一個範例。

 

開班▶▷“函授”二字受質疑消除偏見獲認可

 

1985年11月,由華師主辦、澳門業餘進修中心協辦的中文專業函授本科班開學了。華師文學院教授陳一平記得,第一次邁進澳門班課堂時就嚇一跳:講臺上擺著100多臺各式各樣的錄音機,基本上每位學生都有一台。

 

原來,澳門的在職生不太會講普通話,有的甚至連聽都吃力。他們便自備錄音機,下課後憑錄音逐字逐句消化。為此,授課老師們也放慢了語速,邊講邊觀察學生的表情,遇到學生難以聽懂時,就用粵語解釋。

 

華師在澳門辦學能否“站住腳”,還須跨過更大的一道坎。第一屆澳門班畢業時,因文憑上印有“函授”二字引質疑。一些人認為“函授”證書不正規,甚至有“是不是只在書信上來往培訓”的猜疑聲。

 

“這是個涉及文化差異的技術難題。”李沛霖回憶,華師領導班子當時多番溝通,決定根據國外及港澳的慣例,將大學函授專科證書上“函授”二字換為“校外文憑課程”,將大學本科證書改為校外學士學位課程,最終消除偏見,並獲得了澳門政府的認可。

 

華師班後來在澳門名聲大噪,合作辦學步入快速發展期:

 

從1995年起,華師面向港澳招收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生。5年後又在澳門正式設立華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教學點。學科上更從單一的教育學向多學科拓展,專科和本科課程均設立了8個學科,當中除了人文社專業外,還有如計算機應用專業、數學教育專業等理工科。

 

展望▶▷華師在澳門辦學向“做強做特”轉變

 

據最新統計,澳門現有的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中,約70%接受過華師的師範教育培訓。“華師在澳辦學不僅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師專業水準的目標,而且在澳門各行各業掀起一場終身學習的熱潮。”劉羨冰説。

 

如當年在澳門工會從事公務員組織工作的林華堅,只有小學文憑的他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水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華師首屆中文班。當年作為考官的管林對這位49歲的“高齡生”甚是佩服,於是對其破格錄取。

 

畢業後的林華堅在工作中有了底氣。1992年到1999年間,他參與了澳門工會最高層次的諮詢工作,為澳門政府執政支招。後來,兒子高中畢業,林華堅便鼓勵他來穗報考華師。“華師辦學務實,老師有強烈的責任心,我希望兒子也能成為腳踏實地的人。”他們家這位“二代華師人”畢業後也投身了澳門的教育事業。

 

“華師在澳門辦學30年幾乎與國家改革開放同步,見證著國家快速發展,港澳回歸。可以説,華師為澳門的順利回歸培養了大批儲備人才,為澳門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特殊貢獻。”廣東省教育廳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馮興雷評價。

 

如今,隨著澳門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當地已建成了10所本地高校,港臺及國外高校也紛紛前來辦學,華師在澳門辦學又經歷著新一輪挑戰。

 

“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與30年前大不相同,華師在澳門辦學必須從‘做大’向‘做強做特’轉變。”作為華師的現任“掌門人”,校長劉鳴對此有著清晰的規劃。“華師有很好的地緣優勢和學緣優勢,當務之急要把其他學科的特色進一步延伸。如社會工作的培養研究以及軟體、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等學科,華師都有很好的基礎,澳門也有很大的需求,學校接下來需要將優勢資源充分整合調動。”

 

劉鳴還透露,華師在國際化辦學上又有系列新部署:例如,爭取用幾年時間達到全校10%學生在四年期間要有境外海外學習經歷;要求教師隊伍中1/3具有境外或海外高水準大學的留學、工作經歷。華師還在大力促進跨國的國際聯合實驗平臺的建設,並考慮在美國建一個孔子學院,在美國和歐洲建立一到兩個非獨立法人的二級學院……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通訊員 李宇紅 鄭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