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貨貿談判 台灣只會自食苦果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3日發表評論説,正值兩岸貨貿談判進行之際,綠營團體又抗議騷擾,除了平添談判的變數,也突顯綠營“反中”和“鎖國”的心態至今未變。可以預見,就算這次談判順利完成,明年若是政黨輪替,兩岸貨貿協議也很難簽署。

 

貨貿協議談判已經進行多年,台灣方希望在年底前完成談判。按照臺當局“經濟部”委託“中經院”所作的研究分析,假設台灣農工産品關稅調降,但排除管制性農産品,大陸農工産品關稅則全面調降,雙方簽署貨貿協議後,台灣經濟成長率將提高1.63個百分點,規模增加64.05億美元,就業人數有望提高2.3個百分點,約25萬2千余人,這對台灣當然有極大的正面效益。

 

然而,經濟民主連合、基進側翼、臺聯青年軍等綠營團體卻群起抗議,揚言貨貿協議談判“賄聲賄影”、“黑箱作業”,一旦簽署,勢必衝擊台灣産業的分配正義,而且急增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他們要求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之前,停止貸貿談判。

 

經濟民主連合領導人賴中強聲稱,台灣方擬爭取石化、面板、工具機、汽車輸中國大陸免關稅,而這4大産業代表台灣10大財團,一旦簽署完成,只有財團能獲利,而台灣食品安全、傳統基層民生工業,必須付出慘痛代價。

 

乍聽起來,這些綠營團體的訴求似乎不無道理,但仔細探究,他們的抗議其實完全是基於意識型態,根本就不是專業判斷。

 

首先,大陸是台灣中小型製造業極重要的外銷市場,貨貿協議能降低關稅因素的不利影響,有助於鞏固台灣中小企業在大陸的市場佔有率,提高與其他同類産品的競爭力。

 

據統計,2014年,台灣出口到大陸,共計4.6兆元(新台幣,下同),佔兩岸貿易類75.49%;非零關稅部份則為1.13兆元,雖僅佔兩岸貿易額24.51%,但産品項目高達整體84.05%,是台灣方面目前爭取核心項目,特別是其中83%産值集中在南部,例如面板、鞋帽、陶瓷、車輛、紡織、金屬等。由於兩岸農産品關稅相近,工業産品大陸是台灣兩倍,台灣關稅障礙較低,5成以下低於關稅5%,而大陸5成6項目關稅介於5%到15%,因此雙方農工産品若同時調降,台灣顯然比較有利;足見所謂4大産業圖利10大財團之説,完全是欲加之罪的藉口。

 

其次,這次貨貿談判,台灣方仍然堅持維持707項管制農産品不開放;至於進口食品部分,臺當局“衛福部”與“海關”的把關,從來就不因台灣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是否簽署經貿協議而有差別待遇,只要發現不合格,同樣都會取締;換言之,大陸縱有黑心商品,也不會因為簽署服貿協議就進入台灣。

 

再者,綠營一直以黑箱作業攻擊服貿、貨貿,要求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停止貨貿談判,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早就送去“立法院”,卻在民進黨的阻撓下遲遲不審,“立法”遙遙無期,試問,在此情況下,兩岸之間是否從此就要中斷各種協議?

 

事實上,即使這次談判順利完成,按照正常程式,簽署正式協議還要3到6個月,屆時如果政黨輪替,協議是否還要簽署?能否生效?都要看新當局的態度,既然如此,現在這些綠營團體何必胡鬧?蔡英文難道不能好好約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