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之光——深圳滑坡事件救援進程盤點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在20日中午展開搜救後,深圳市光明新區滑坡災害救援工作21日淩晨進入“機械加人工網格搜救”階段。截至21日下午5時,廣東省、深圳市已經組織2906名救援力量進入現場展開搜救,投入各型特種車輛406台、生命探測儀123台、搜救犬30條,共開展了9次地毯式排查。

 

時斷時續的細雨、鬆軟的積土、相當於50多個足球場的覆土面積、最厚處有四五層樓房高,逐漸下降的氣溫、狹窄的救援通道……新華社記者從救援現場和救援指揮部了解到,救援第一個24小時,面臨多重困難有待克服,陸續發現的生命跡象正在成為時刻吹響的號角,激發現場每一位救援者的鬥志。

 

鬆軟的泥土成為最大挑戰

 

一腳踩下去,泥沒過腳面;拔出腳來,泥沾滿鞋子——在經歷20日夜間時斷時續的小雨後,21日的救援現場依然被一個“軟”字所困擾。

 

在當天舉行的第四次情況通報會上,參與救援的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國楠表示,滑坡土質的特徵就是“非常鬆散,含水量很高”,人走到現場,腳會陷下去,在上面行走都非常困難,“導致施工救援包括我們的車輛上去也非常困難”。

 

“軟土”太多。此次災害滑坡覆蓋面積約38萬平方米,等於50多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21日上午已經有120多臺挖掘機在現場作業。來自廣州軍區的一名現場救援隊伍指揮員告訴記者,挖掘本身難度不大,但現場泥土水分太大、過於鬆軟,挖掘機難以大批量進入現場,另外如此大規模的泥土運輸出去倒往哪也是一個難題。

 

“軟土”太厚。目前垮塌下來的淤泥渣土累積厚達數米至十數米,有的地方站在上面幾乎和周圍廠房的四五層樓房一樣高。少數當天仍然能夠發現生命跡象的地方需要開挖到泥土表面以下六米深,需要開掘出一個表面寬達400平方米的大坑才能確保安全施工,這就進一步增加了難度。

 

深圳市住建局局長楊勝軍表示,20日19時左右,現場確認滑坡主軸能量已基本釋放,滑坡土體已基本趨於穩定,可以在滑坡和傾斜的房屋建築物開展搶險救災活動,但由於滑坡主軸周邊邊坡有高差,滑坡後面有少量滑坡,而且時逢下雨,搶險仍有風險,“我們在組織大型機械進行開挖的時候,既要考慮對有可能掩埋在土體下方人員的傷害,也要考慮次生坍塌和滑坡等災害影響救援人員的安全。”

 

機械+人員網格式搜救逐個排查

 

21日3時,現場指揮部決定將災害現場調整為機械加人工網格式搜救,調用78台挖掘機從不同方向展開大規模挖掘,同時組織1200名消防、武警和公安民警配合開展搜救工作。

 

“所有隊伍分片負責,每個片區一個挖掘機搭配三個消防人員,挖掘機負責大範圍挪土,消防員負責精細化搜救。”一位現場消防人員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説。

 

他説,通過不同型號的生命探測儀,救援人員可以用攝像鏡頭、雷達掃描等不同方式對現場進行探測,但和房屋垮塌不同,泥土滑坡後受壓板結,可供探測儀發揮作用的空間極為有限,“進展較為困難”。

 

21日12時30分許,救援人員在一處泥土堆積地發現生命跡象。指揮部隨機調動五台挖掘機趕赴現場作業,具體進展仍在後續追蹤之中。

 

“救援車源源不斷,救援人源源不絕”。深圳城建通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司機彭輝21日2時接到通知後,花了兩個小時趕到事故現場協助運輸泥土。他説:“沒有覺得辛苦,因為我現在是在做善事。”

 

搜救犬無人機全部上陣,不放棄一線生機

 

楊勝軍表示,目前深圳已組織國內有關岩土工程專家、建築結構專家、燃氣工程專家同時趕赴現場,一共有15名專家為搶險救災提出技術援助。

 

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搜救犬和無人機也難以發揮最佳搜救功效。廣東省消防總隊惠州特勤支隊隊員謝澤栩20日晚帶著一條搜救犬搜索了3棟樓,但沒有收穫。謝澤栩説,搜救犬主要靠識別人散發出來的氣味搜救,此次災害現場都被泥土覆蓋,散發出來的氣味受很大影響,搜救也難了很多。

 

參與無人機搜救的深圳艾特航空科技公司員工吳浩説,無人機搭載搜救應用器械,可以對手機信號進行探測,但現場土方太厚,無人機只能儘量貼著地面飛行,而施救人員也産生手機信號,這也增加了搜救難度。

 

有岩土工程專家認為,這是國內外城市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滑坡災害。“這一次滑坡是我從業3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的規模。”劉國楠説,在城市的丘陵地區發生這麼大的災害是很少見的,國際上只有印度尼西亞上世紀90年代一個垃圾填埋場滑坡、引發泥石流造成很大損失,在國內這應該是第一次。

 

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在為每一線生存希望而奮鬥。在事故處置過程中,深圳本地多支民間救援隊伍主動“請命”參與救援,總部位於北京的藍天救援隊也專程從外地趕到深圳參加救援。一名藍天隊員在現場向記者表示,自己專門請假來參加搜救。他説:“給生者以希望,給死者以尊嚴,這就是我們志願者的最大心願。”(記者王攀、詹奕嘉、吳濤、周強、陳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