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科學利用市場 保證糧食安全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其中糧食安全年年都有涉及,今年針對糧食安全,一號文件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

 

要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的優先順序。對於這樣一個提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

 

李國祥:就是按照不同的農産品它在整個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當中所佔的比重、重要性,以及在遇到極端情況下的不可替代性,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多重因素之後來確定合理的水準。過去我們單純説糧食的自給力,甚至有的時候,擴大所有農産品的自給力,那是一種封閉禁錮城鄉的思維,沒有看到農産品在不同情況下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實現保障,盲目的來追求農産品的自給力,導致我們的資源過度消耗。

 

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看來,科學合理利用國際市場也是保證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

 

徐小青:我們的農業資源到底怎麼樣?不夠!需要進口,完了提出來要適度進口,實際上咱們的目標,就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絕對安全也不是説完全自給生産,它也有貿易,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開放的條件下,説哪些東西我們到市場上去買,可能更合適一些,更合算一些,更適當一些對吧,你現在食用植物油不就是麼,還是有一個合理利用國際市場的來確保我們的安全。

 

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製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惠農舉措之一。新的機制將會怎樣影響農民的“錢袋子”?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坦言,我國從2004年開始實施最低價格收購和臨時收儲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市場價格。但近年來由於該政策使得包括大豆、棉花、白糖在內的不少農産品國內外價差日益增大。以棉花為例,此前棉花國際市場價在1.4萬元/噸左右,國內目標價格為1.98萬元/噸,差價達到5800元/噸。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必須要探索更加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

 

李國祥:要加大農産品價格補貼,因為過去的那種特殊收購,一個方面缺市場,另一個方面也不太符合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他對於優質優價的這種發展也不利,針對這種情況就是怎麼樣來探索更好的價格支持,甚至將來跟金融其他的支持有機結合,這是我們將來未來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認為,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理順了市場關係,抓住了農民增收的“牛鼻子”。但這個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

 

徐小青:農産品的價格對於農民的收入的影響最直接,農民也更敏感,所以這個空間還是很大的。從政策目標上來講,一號文件提出來要保持農産品的合理價格,那你就要考慮什麼是合理了,農民的投入、農民的收益,那麼另一方面要考慮價格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之間的平衡問題,恐怕這都是考慮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大背景,價格形成機制恐怕是需要在試點當中進行探索的。(記者滿朝旭 杜希萌 沈靜文)